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群体从事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具有的精神品质,是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中不可缺少的“柱石”。

一、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背景意义

近现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践行科技报国理想,树起一座座精神丰碑,汇聚形成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概括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科技领域的赓续传承和时代表达。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已有92年悠久历史,一直有着尊重科学的优良传统,也蕴含培育科学家精神的深厚土壤。这里曾经聚集一大批全国一流的农业科学家:有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陈永康、首批中科院学部委员盛彤笙、中国植物病理学开拓者朱凤美等等,他们为我国现代农科事业的奠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我院又陆续涌现出赵亚夫、糜林等时代楷模,他们不忘科研初心,牢记为农使命,用脚步和汗水彰显农科人担当,用坚守与执着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不仅有利于学习传承农学前辈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同时也有利于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守正创新,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引领和动力支撑。

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近年来,我院优化组织部署,对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1.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弘扬科学家精神体系建设。2020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院所先进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坚守科研诚信底线,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研生态。”在院文化手册中,提出“聚力科技创新 引领农业发展”的使命,凝练“敦本务实 开放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求真求实求突破”的科研观等文化理念,从不同角度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内涵。2022年把“队伍建设”作为主题,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七大工程的意见》,将“科学家精神锻造工程”作为目标之一提出相关要求,旨在通过对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弘扬,探索由“知”到“行”的路径,引导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眼里有榜样、心中有力量、肩上有担当,为早日建成高水平国际化现代科研院所、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农业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注重上下联动,深入开展科学家精神学习教育。一是列入年度重点、构建多元参与主体。党委会专题研究工作方案,明确重点推进的事项、牵头部门及基层党组织职责、完成的时间节点等,将工程实施列入年度重点跟踪督办清单,并将落实推进情况列入督查巡察和年度考核范畴,形成党政班子主导、职能部门策划、基层支部落实、群团组织参与的推进架构。二是党委支部联动、邀请专家“现身说法”。依托“先锋讲堂”,院党委邀请省委党校梁作民教授作《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主题讲座,引导大家跳出经验定势、建立创新路径、“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各党支部也结合自身实际邀请老专家传经送宝,如农经所邀请马康贫研究员作《淡泊名利 潜心研究 回顾守望农经40年》、加工所邀请黄开红研究员作《加工所的过去与发展》、信息所邀请戴起伟研究员作《缅怀农学前辈 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讲座,在党员职工中引发强烈反响。三是关注团员青年、组织专题活动。结合“5.30”科技工作者日,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我心中的IDOL”演讲比赛,组织团员青年挖掘身边榜样、宣传心中偶像,让“爱豆”变得更加亲切鲜活、可亲可感;在院官微设置弘扬科学家精神栏目,组织年轻人参与“身边的农科IDOL系列”“农科青年奋斗者”“最美青年风采”等稿件录制,推动关注转发;在新进职工培训中,设置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等专题,引导大家筑牢共识、强化协同,扣好入职“第一粒扣子”。

3.注重阵地建设,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文化氛围。一是突出重点单位、建设专题阵地。明确要求获得院文明单位的专业所做好示范、其他单位自主参与,充分利用电子屏、走廊、会议室等建设科学家精神宣传阵地,强化对典型人物、精神内涵的展示弘扬;针对人流量较大的院综合大楼,职能部门也通过文化墙、电梯间等载体推动科学家精神“天天见面”、入眼入心。二是线上线下结合、拓展宣传渠道。线上,在院网、官微设置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通过宣传优秀事迹强化使命担当,通过刊登心得感悟激发共情共鸣。线下,除了利用橱窗等传统媒介,还持续做好院科技丛书的编撰,继出版《缅怀农学前辈》《农业科研之路》《赵亚夫》《糜林》后,陆续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引领与政策驱动》《休闲农业:始自远古的一朵野花》等图书的出版发行,不断传承对农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组织专题研讨、鼓励人人分享。围绕“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 六大主题,各支部每月组织专题研讨,确定重点发言对象,持续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农科人、农科事”故事分享,让大家在讲述与倾听中收获感动、汲取力量。近期一项调查显示:658名受访者累计讲述了432人的故事,94.5%的人对我院科学家锻造工程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

4.注重示范引领,加大对身边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自拍摄的微视频《追梦沃野》获得全省党员教育微视频大赛三等奖后,2021年我院策划制作了《稻花香里追梦人》《绿水青山守护人》《动物医学坚守者》《绿色农业攻坚者》《“一带一路”践行者》5部微视频,讲述了5位专家聚焦产业为民服务的故事。这些视频在院内引起广泛关注,当年荣获第十六届江苏省党员教育作品观摩交流活动二等奖。2022年,我院以亚夫科技特派员队伍和部分优秀科研团队为代表,策划制作了《农业科技播种者》《粮油安全保卫者》《甜蜜事业酿造者》3部微视频——该组视频被推送到院官微和党务工作群的同时,通过江苏先锋网、交汇点等主流媒体广为宣传,获得良好社会反响,荣获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一等奖,我院也荣获优秀组织奖。除了院层面的典型选树,部分专业所,如畜牧所组织的“躬耕科研一线 践行科学家精神——月度科研之星”评选等也强化了示范引领,收到良好成效。

5.注重服务“三农”,推动科学家精神传承与践行。一是聚焦亚夫专项,彰显农科特色。时代楷模赵亚夫是农科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典范。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时代楷模赵亚夫,我院自2020年起启动亚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融入乡村、贴近农民”为目标,以“重心下沉、注重实效”为原则,组建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遴选亚夫科技特派员、实施亚夫科技服务项目,积极探索“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相统一、专职推广与兼职服务相结合、科研院所与推广部门相协同”的推广服务新机制,统筹全院系统科技资源,服务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推进产业发展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仅今年,全院就组织亚夫科技服务培训77次、线下指导240次、驻点服务累计3220天、受益农户超过31200人次。二是开展结对帮扶、服务乡村振兴。在完成15个结对共建村精准扶贫、高效脱贫的基础上,近年来围绕全省乡村振兴,先后组织相关专业所(处)与8个乡村振兴重点促进村开展“城乡结对 文明共建”,通过派出乡村振兴帮扶队员和驻村“第一书记”,支持帮助结对村发展特色产业、丰富文化生活,受到一致好评。三是结合主题教育、推动作用发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院组织专家围绕制约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开展调研,开展“百名党员联百村(企)”“青禾志愿服务”等近2万人次,通过把脉号诊、支部共建、党员结对、产业帮扶等举措,促进科技与生产深度融合,激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家精神。

三、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启示及思考

科学家精神锻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外化宣传力量转变为内在实践动力,使组织的价值取向转变为科技人员的自觉追求,需要协同推进、久久为功。纵观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有如下启示与思考:

1.注重激发引导,以“共情”促“共鸣”。共情共鸣是重要的传承动力,有了共情共鸣才能更好实现同频共振。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把重点放在身边人身边事上,多层次多视角发出农科声音、讲好农科故事,让彼此在相知相似中找到共通共识;要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在人员密集或公众开放场所增设科学家精神展示牌、故事墙、宣传石等,让农科故事广为传播、让崇高精神深入人心;要建立广泛多元的深层互动,通过引导党员职工参与科学家故事音视频制作、开展“我喜爱的科学箴言 科研感悟”征集、组织“科研随手拍”记录身边生动瞬间、定期开展科技创新故事分享等活动,在互动中增进了解信任、收获点赞认同。

2.注重久久为功,以“常态”促“长效”。新时代科学家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传承弘扬践行也应久久为功,注重常态长效。各级党组织作为科学家精神锻造工程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要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强化系统谋划和过程引导,密切关注党员职工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将院党委的意图与党员职工的需求紧密结合,将思想上的引导与科技创新具体实践相结合;要保持适当的宣传教育频次,引导基层党组织通过每月“固定学习日”等方式常态化持续性开展,让科学家精神随处可见、经常可感;必要时可将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相关工作列入年度述职考核范畴,推动科学家精神的引领融入日常、做在平常。

3.注重积极参与,从“受教”到“授教”。数字时代人人都拥有传播媒介,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可以更好推动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要构建宣传展示平台和奖励激励机制,引导普通党员和职工发现身边的感动、记录点点滴滴的正能量,积极分享、广泛转发,以更好激发参与热情和创造潜力,让寂寂无闻的受众在朋友圈关注点赞中成为新一轮传播者;要继续深挖人文资源,推动身边杰出专家系列等丛书的编撰发行,让更多《赵亚夫》《糜林》骈兴错出、温暖人心;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招募青年科技人员、研究生在上下班前后时段播报院内要闻、讲述农科新鲜事等举措,让科学家精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此外,要构建相应的反馈机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将组织的单向输出转化党员职工的双向互动,以推动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