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农科院无锡分院为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中必须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层的力量,不可或缺。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既承担着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应用研究,又承担着面向农民开展科技推广服务的责任使命。在自身发展中,既受国家队、省队等同行的创新引领,又受国家队、省队等同行的竞争挤压。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快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学无锡分院(以下简称无锡分院)的探索实践为例,进行分析思考。

一、无锡分院的诞生、发展定位和学科建设

(一)无锡分院的诞生

无锡分院是成立比较晚的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属于农业科研新兵。2017年,无锡市政府向江苏省农科院提出设立无锡分院的商请,省农科院积极呼应。市里基于“与省内其他地级市相比,无锡是全省唯一没有农业综合性科研机构城市,与无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求不相匹配”的现实因素考虑,省农科院基于构建全省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一盘棋的大格局因素考虑。于是,双方共同向省委编办提出申请,几经努力,终于在2021年9月26日获得批复,同意成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无锡分院,挂无锡市农业科学院牌子,无锡分院直属于江苏省农科院和无锡市政府双重领导。至此,江苏省农科院形成“1+11”的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体系,“1”即分院,“11”即地区所。地区所人财物均归省农科院管理,唯有所领导班子任命由地方党委与省农科院共同任命,且以地方党委为主。

(二)无锡分院的发展定位

首先,无锡分院姓“无”,因此,首要的任务是服务无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科技需求,开展基于无锡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问题研究,要具备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相匹配的农业科研水平,要具有 “争第一、创唯一”的无锡创新精神基因。其次,无锡分院是农业科研单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要求,无锡分院还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使命、民族情怀、社会责任,也就是既要追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学术前沿,又要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第三,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规律,无锡分院在学科设置上要体现差异性、特色性和交叉性。

基于以上因素综合考虑,无锡分院发展定位确立为:长三角一流、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现代农业科研机构。无锡分院的建设目标确立为:5年形成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特征显著、人才体系完善、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市级创新力量;10年形成学科建设成熟、优势特色突出、骨干人才丰富、成果应用率广泛、有较大影响力的地市级创新力量。

(三)无锡分院的学科建设

根据无锡分院建设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我们确立的学科建设原则是:研究前沿化、布局一体化、平台开放化、成果产业化。在四个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无锡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科技需求,结合省农科院相关研究所现有学科的研究现状,体现突出差异和特色,经广泛专家咨询,并且省农科院党委研究确认,无锡分院学科设置为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绿色低碳农业、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业农村经济5个学科。

二、无锡分院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实践

(一)单位发展院长负责制

无锡分院为院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院领导班子承担单位发展的主体责任,院长为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共同责任人。院领导班子负责发展战略谋划、规划制定、计划落实,负责科研条件创建,负责各项科研事业的建设发展,负责激励和督促。

(二)学科发展首席专家负责制

无锡分院的二级管理单元为研究室,实行一研究室一团队,团队为学科建设发展的主体。一个学科设立一名首席专家,聘请不少于一名的首席顾问。目前已经聘请3位知名专家,既担任分院学委会顾问,又担任团队首席顾问。团队首席对团队建设发展承担第一责任,统筹团队人员、资源、项目、经费、成果等管理。

(三)研究平台开放制

无锡分院处于建设初期,科研条件和研究平台尚在建设和完善之中。无论是已经建成的,还是未来建成的,我们均向社会同行开放,邀请同行单位到无锡分院共同开展研究。无锡分院牵头成立的“无锡智能农业装备创新联盟”,32家联盟成员单位来自无锡农机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联盟成员单位均可以利用无锡分院的科研条件开展科研工作。无锡分院已经与无锡2家农业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互用研究室、共享仪器设备、共同协作攻关。

(四)成果转化企业制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是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关注的焦点。我们积极尝试探索用企业化方式转化成果的路径。就是鼓励科技人员在职创办科技创业,团队成员全员参股,通过公司化运作转化成果,一团队一企业。目前,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已经成立一个科技型公司,生物育种创新团队也将成立一个科技型公司。

三、加快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举措的思考

一是积极争取体制机制更加灵活的改革政策。习近平总书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科技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操作层面上强调“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全新改革方向。因此,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的问题。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应当积极争取公益一类的体制,保障基本生存条件。其次,积极争取更加有利的政策,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加灵活的机制。

二是推行院所长负责制的企业化运行模式。按照事业化体制、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方向,强化院所长的权利和责任,全面推行院所长负责制的企业化运行模式,赋予研究所更多的自主管理权,在改革发展中担负更大的责任。在人事权方面,赋予研究所自主决定人员进出,解决“用人不选人”“能进不能出”的机制障碍。在财权方面,允许有更加自主的科研经费支配权。在项目竞争方面,允许有与公益二类科研单位同等参与财政项目招投标资格。在人才引进方面,允许优秀人才引进给予特殊的工资待遇,不受单位的工资总额影响。

三是鼓励科技人员在职创办企业。按照人社部、省人社厅有关文件精神,科研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在职创办企业是符合政策导向的。应当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创办科技企业,放宽职务成果进入企业的准入门槛,放开处级干部在职创办企业的管理要求。通过企业化经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提升科技人员收入待遇。

四是推行“机关大科室”管理模式。严格控制机关普通管理人员占编制数的比例,不宜超过10%。推行机关大科室制,避免因人设岗,因人设科。推行AB岗制,一岗多人,一人多岗,不让岗位责任留白,不让管理人员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