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研在淮海经济区的首位度——关于打造*“国”字号优秀创新团队的思考

随着国家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每一次政策的变化,都会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会面临一些挑战。作为农业科研单位,不管外部环境条件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和减弱“科技创新”这个主责主业,科研人员的使命就是要不断创新,从而立足于不败之地。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解决“干什么”的问题、“组织形式”的问题,还要着手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一是要明确“国”字号优秀创新团队的标准。让每个科研人员都清楚“国”字号优秀创新团队的要求是什么。比如说,团队领军人物要树立更高目标,争取达到院士、体系的首席科学家;团队成员在国家体系内要争取担任研究室主任或岗位科学家;团队的规模要达到合理的人员数量;人才规模特别是博士、研究员的数量要达到一定的比例;研究的专业及成果在行业内要彰显一定的位置等等。通过具体化、指标化的分析研究,便于找差距,抓落实。

二是要根据专业或行业科学谋划科研力量布局。大宗农作物,比如稻、麦、玉米等,国内研究队伍庞大,院士多、专家多,竞争较为激烈,应当按“点”发力,力量集中布局某个“点”上,争取在“点”上突破,从而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要根据区域环境自然禀赋条件,确定研究方向,解决问题,形成不可或缺的优势。比如,小麦抗赤霉病、苏北优质杂籼稻,要先做强、做优,再做大。而对于区域特色小作物,国内研究队伍相对较少,力量偏弱,可以考虑从做大入手,团队规模可以适当大一些,研究方向布局尽量全一些,有利于抢占位置。小作物不会细分到某个领域的强弱,应找准突破口,先做大,再做强、做优。当前,大蒜学科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优势,通过定标准、找差距、补短板,找准定位,促大、促强,则有机会打造成“国”字优秀创新团队。

三是要本着开放式理念开展科研合作。要强强联合,对外(单位以外)合作,要找比我方强的,或互补性好的单位。对国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合作,可以借鉴吴孟超院士创建的“哑铃式”合作方式,解决高端人才的顾虑。

四、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要结合团队运行机制综合谋划。团队运行机制的好坏,直接决定或影响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上层政策再好,执行不到位,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团队运行机制可采取团队负责人或团队首席全权负责制,充分放权于团队负责人(首席),由团队负责人考虑符合本团队发展需求的科研力量布局、科研开展方式、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领导层面做好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及时出台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团队运行管理制度机制,通过制度管理人,团队首席依据制度产生,团队成员依据制度决定去留,同时通过制度加强对团队首席的管理,保证团队首席朝正确的方向发挥作用。同时,要做好单位的文化建设,解决“佛系青年”、“躺平青年”泛滥蔓延的问题,促使其把工作由养家糊口的“职业”转变为担当作为的“事业”,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奉献意识。单位也要充分考虑他们奉献付出,积极制定落实合理的激励、奖励机制。

综上所述,“国”字号优秀创新团队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接力跑,可能要靠几代人才能完成,要一棒接着一棒跑,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更好的成绩,接续奋斗、共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