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之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本文简称《摘编》)一书出版发行,成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必读教材。以下就结合本人的学习,以“深入学习《摘编》原文,增强作风建设自觉”为题,从“把握脉络结构、明确学习重点、领会核心问题、感悟作风建设”四个方面,作学习分享。
一、把握脉络结构
《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至2025年2月期间的报告、讲话、指示、序言等130多篇重要文献,分9个专题,共计299段论述。
在《摘编》第1-3专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明作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回答了“为什么要抓作风建设”的问题。为什么要抓作风建设?其实从3个专题的题目本身,已经得出了答案,因为——《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第4页】。
在《摘编》的第4专题——《中央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党中央对提出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认识和判断,并对坚持不懈推动这一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不久,就提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定规矩”【第51页】,并说“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强调“最重要的是抓好落实,言必行、行必果”【第52页】。通过对“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从中央政治局抓起、自上而下推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方面论述的学习,不难感悟到,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体现了我们党敢于直面问题的坚定决心和敢于刀刃向内的无畏勇气。
在《摘编》第5-8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重点任务和“关键少数”,对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是:《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在《摘编》第9专题——《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中,总书记从长期战略角度对作风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鲜明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第149页】
二、明确学习重点
《摘编》中有许多治国理政新理念,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是以小切口开局破题。十八大闭幕后不久,面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这个小切口开局破题,狠抓党的作风建设。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第51页】。在谈到十八大前一度吃喝成风问题时,总书记说“我们管住了一些领导干部的嘴,赢得了无数人民群众的心。这就是小切口、大成效”【第58页】。无数变化也验证了: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
二是聚焦问题纠治“四风”。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指出:“‘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第80页】;并详尽论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表现与危害【第77-94页】。对于纠治“四风”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认知,他要求“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贵在持久、形成自觉、形成习惯”【第66页】,强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第70页】。同时,要求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强调“立明规则、破潜规则”【第114页】。
三是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总书记在推进作风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党中央和高级领导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强调“抓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从中央政治局抓起”【第100页】,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明确表示“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第55页】;还强调“在引领社会风尚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当好旗帜和标杆,全体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132页】。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八项规定精神贯彻执行落地生效,已成为改变党内政治生态和我国社会面貌的标志性举措。
三、领会核心问题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摘编》中作了专题论述,充分展现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一是以真挚感情贴近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干部带着感情去做事,群众感受就不一样”【第35页】;“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第46页】。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要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感动着人民的感动”【第134页】。在《摘编》中,习近平总书记讲述多个鱼水情深的故事,充分彰显了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
二是以务实举措服务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第36页】,强调:“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必须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人民权益得到保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36页】。十八大以来的系列举措,让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扭转了,一些多年未除的痼疾纠治了,作风建设呈现的新气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广泛支持。
三是以高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总书记指出:“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第65页】;还说:“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这对自己有好处,可以警醒自己始终秉公用权,避免跌入腐败的陷阱”【第115页】;强调:“把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之中,建立健全管用的体制机制,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第149页】。这些论述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才能更好地把握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感悟作风建设
1.从引用的古文经典中感悟作风建设
《摘编》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带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在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时,总书记指出:“己不正,焉能正人”【第6页】;“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第54页】;“下之所以为,惟上是视”【第91页】;“风成于上、俗化于下”【第97页】;“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第106页】——充分阐述了作风建设自上而下、以上率下的重要性。
在要求养成节俭之风时,总书记指出:“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第5页】;“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第64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第84页】——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应把勤俭节约精神好好传承、发扬光大。
在强调小事小节时,总书记说: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第24页】;指出“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第149页】——这也提醒我们: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育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第24页】。
在强调听取意见的重要性时,总书记说:“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第129页】;并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第130页】——这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也更加领悟到自我革命首先要有包容的胸怀,要重视并合理接纳不同的意见。
2.从讲述的先辈故事中感悟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传达深意、感染他人、促发思考。《摘编》中,就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根灯芯”【第8页】。1927年10月,井冈山成为我们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受到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日用品稀缺而昂贵,油更是奢侈品。按照规定,毛泽东同志夜晚办公可点三根灯芯,可他带头勤俭节约,只用一根灯芯,在昏暗的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小小一根灯芯,折射出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映照着共产党人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半条被子”【第38页】。1934年冬的长征途中,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战士夜晚借宿村民家中,临走时看到老人家徒四壁,就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了,给老人留了一半。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哪怕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条棉被分两半,记录着红军战士与老百姓的亲密感情,也象征着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军需处长”【第105页】。长征过雪山途中,物资极度匮乏,有个同志身着单衣被冻死,指挥员很生气,让把军需处长叫来,队伍里有人含泪说,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军需处长管着被装,却没有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优厚自己,反而把棉衣先分给其他战士,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掌握权力却不徇私,彰显的不仅是责任和担当,更映照出党性和立场。
“群众领袖”【第46页】。20世纪四十年代初,党组织给习仲勋的鉴定中提到:凡是关中的人民,无论大人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欢他;有次一位团长与他同道,见到家家都对他表示亲热和欢迎,并且丰盛地招待他,很为惊奇和感动;一个夏天,习仲勋借宿在老乡家,老乡还给他赶苍蝇;毛泽东主席评价他: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总书记讲述这样的故事,可见其父亲对他的影响,也想通了总书记为什么会强调:“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真心实意关心群众,群众就会拥护和支持我们。”【第46页】
3.从使用的精妙比喻中感悟作风建设
《摘编》中,总书记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或抨击不良现象,或阐述治国之道,从中可以感悟到其言语中的大智慧。
在批评某些干部作风不严不实时,总书记用了“船到码头车到站”、“传声筒”、“中转站”【第10页】、“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第93页】等比喻;指出:有的地方“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玩起“障眼法”、打起“游击战”。【第68页】——这些论述既揭示了长期执政下某些干部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状态,也生动形象地指出了作风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
在阐述解决“四风”问题、正风肃纪时,总书记强调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散光’”【第81页】;“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第120页】;“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贵在持久……不能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第66页】——回顾一些多年顽疾的祛除,正是因为有的放矢找准了靶子,并且一以贯之零容忍,才取得了今天令人称道的成就。
在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时,总书记说:革命战争年代,喊一声“跟我上”和吼一声“给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第107页】。强调作风建设要“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第104页】。——这些论述也提醒自己:作为一所之长、党总支书记,必须时刻保持警醒,率先做好垂范。
在强调家风建设时,总书记提到了两个字:“家”与“冢”【第101页】。这两个字虽然笔画相等、字形相近,但区别在于那一“点”的位置不同,造成的结果就不一样: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廉洁之家;相反,如果要求低一点,就可能因为贪婪而葬送一个家庭。这也警醒自己:家风败坏往往是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诱因,作为一名科研院所的党员干部,应当自觉涵养良好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强读强记”点出了学习理论的关键方法,即必须花时间、下功夫去读原著和原文,先通读、记忆,进而理解、领悟。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之际,作为一名农业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的书记,聚焦《摘编》原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推进学习教育目标的落实,为早日建成高水平国际化农业科研院所凝心聚力、履责担当!
附参考资料:
1.《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5年3月第一版【本文标注的页码均来自该《摘编》】
2. 宋伟.刘曙辉.石佳.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国纪检监察》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