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到经营 打造科创新高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指出,深化农科院科技体制改革。院工作会议提出“持续推进‘管理科研’向‘经营创新’转变”,这是实现全面建成高水平国际化现代科研院所的重要路径,是稳妥推进全院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应对同行竞争日益激烈、新生力量冲击猛烈的重要动力,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管理就是处理人、财、物以及研究对象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方法和制度。经营是做正确的事、做有用的事,是面对市场的变化、创新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而做出的选择。“管理科研”是按照上级要求确保科研项目的正常高效运转,将科研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可控范围内实施好。“经营创新”体现了动态谋发展、向创新要效益的意图,追求的是创新成果的效益提升。“经营创新”是将企业化管理的理念应用到科研事业单位创新工作中,体现了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效能效益效率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化,还体现了主动应对政府所需、市场所求和农民所盼逻辑思维。

谋求效益的需要。科技创新充满了不确定性,从“兴趣科研”“被动研究”到“市场命题”路径转变一定程度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有组织的创新活动做有用的科研,让创新的技术不断供给产业应用。引入经营理念,就是要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接受度,树立“市场出题、院所答题、效益打分”思维,引导科技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单位总体效益为落脚点,对外资源争夺,内部有效整合,探索形成持续发展、有效益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有效降低风险并推动单位高质量发展。

提高效能的需要。传统的管理模式或多或少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逻辑影响,项目管理习惯了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习惯了以朴素、简单的管理完成任务,努力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转,力求避免麻烦,习惯于见怪不怪、司空见惯,担心打破固有习惯而引起不适或冲击,一定程度影响了单位效能。探索企业化管理,简化行政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通过灵活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调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入企业逻辑,从单纯的院所管理向院所经营转变,管理者转为经营者、参与者成为见证者,共同追求院所自身效能的提高,探索“院所+市场”融合创新机制,更大力度的吸引社会和市场资本,更大力度的支撑农业产业发展,从而实现院所自身价值。

提升质量的需要。我国已成为世界科研论文发表量第一大国,持有专利数也高居全球第二,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较低。“怎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和创新产品”是今年两会上的热点话题。推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进或集成先进生产要素,推动农业科技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研与市场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让更多的专利转变为产业,更多的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企业“拿走即能用”成为现实。“经营创新”就是要保持对市场需求的高度敏锐感,这既是创新研究的开端,更是科技发展的终点。

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技术革命和AI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技术和经验已经嵌入智能化的机器,传统管理的效能在减弱,如果只依赖管理,组织很有可能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经营创新”就是要大家面向市场需求选择研究方向,避免盲目跟风或低水平重复研究。此外,经营的本质在于创造也在于打造,大家手上的实验数据众多,躺在抽屉里的成果不在少数,从管理到经营的转变也是上述实验资料转为资本的过程,将院所产品、技术、模式等系统集成整合为更好的供给,甚至成为品牌。

总之,“管理科研”向“经营创新”的转变,是理念的更新、是结果的导向、是有效科研的必然,有利于科研类事业单位在保持科研公益性的同时,引入企业化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