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新突破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聚焦农业科研工作,以五个新突破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助推宿迁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科研理念上要有新突破,这是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一是坚持“打开门”来做科研。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科研模式是“做研究-发论文-申请项目-再做研究”的闭环式,研究内容与产业需求联系较少,跳出“原有闭环”,树立“打开门”来做研究的科研理念,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对转变科技创新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研与市场紧密契合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是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二是坚持协同联动做科研。作为地方农科所,我们要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主动融入相关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组织,与高水平科研团队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深度融合的联合攻关团队,共同攻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三是坚持探索“科研+”模式。要积极探索“科研+”工作模式,开展“科研+科普”“科研+实践”“科研+农耕文化”“科研+教学”等工作形式,发挥科研工作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功能,建设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不仅让农业科研更加“接地气”,也对国家未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二、工作思维上要有新突破,这是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一是强化市场思维。新形势下,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市场需求,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价值,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强化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学科发展系统谋划,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重要科技攻关给予更多资源支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难题,实现部分领域做大做强。三是强化创优思维。增强创优争先意识,加强提前布局、超前谋划,学习借鉴其他院所在成果申报方面的先进经验,邀请行业专家作专题辅导,深入了解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全流程,加强成果奖励申报全过程跟踪管理,不断提升重大成果申报的命中率和成功率。

三、主责主业上要有新突破,这是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一是种源创新要有新突破。通过自主选育和引进培育相结合,在稻米、果蔬、高粱、河蟹等主导产业中加快补齐种源“短板”,尤其在籼稻产业发展方面,加快籼稻品种选育科技攻关,尽快在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籼稻品种选育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科技服务要有新突破。担负起科技服务的职责使命,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两手抓”,加快建设现代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农业推广+科研+示范基地+互联网+市场主体+种养大户”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不断推动科技成果向基层汇集、科技服务人才向基层下沉,让更多的资源要素能够落地在基层一线。三是成果转化要有新突破。紧跟新形势、新趋势,把成果转移转化节点前移,联合企业共同开展创新,满足企业个性化、定制化的技术成果需求,进而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彻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要素保障上要有新突破,这是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是补齐人才队伍“短板”。加强外引与内培相结合,引进学术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科研视野开阔的大专家、大学者,通过传帮带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加快对内部学科人才培养,积极组织开展学术论坛、讲座,组织参加专业学术培训等,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实现创新人才快速成长。二是补齐平台建设“短板”。当前,生物育种已成为作物育种发展的新方向,对提升育种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快补齐平台“短板”,积极汇聚各方资源,加快建设分子育种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现代高效生物育种创新体系。三是补齐基地建设“短板”。进一步加快建设新庄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做好科研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科研基地,充分发挥科研基地对学科建设发展的辐射效应,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基地促进科研工作更好开展。

五、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这是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保障。一是锻造一支忠诚担当的队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紧密联系农科院的使命和定位,认真思考和研究学科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等重大课题,激发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励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中有新的担当、新的作为。二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宣传教育,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树立良好学风,增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意识,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聚焦主业,在解决科学问题上动脑筋、下功夫,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创新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供有力支撑和不竭动力。三是弘扬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正面引导与监督约束并重,坚持转变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并重,不断革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补足短板问题,实现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切实转变,树立新时代农业科研工作者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