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2024年5月30日,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要求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具体行动,更大力度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共淮安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展示“象征意义”的决定》提出“优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度机制”。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正逐步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依托,以建设农业强国、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导向,基于农业及其关联产业链供应链属性和发展要求,以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及其互动为发展表征,实现农业及其关联产业链供应链生产力要素品质属性及其质态组合的突破性升级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核心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进步推动的生产力变革。
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基础,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农业要素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发展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当前,江苏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73%,标志着农业发展已经迈入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这一阶段要依托优势资源要素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走在前,更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摆在突出位置。市农科院作为以技术创新与转化为主要职责的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则应在现有发展优势基础上,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要从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从心怀“两个大局”、服务“国之大者”的战略维度,聚焦主责主业,下好培育竞争新优势“先手棋”,为全市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振兴策源赋能,更好地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是以科技提“能”,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当前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市农科院作为区域农业科技供给的“排头兵”,既要关注产业的未来,也要关注未来产业,突出抓好全市“4+1”农业产业集群的技术攻关,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上“以新提质”,重点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绿色低碳、营养健康等农业领域开展技术攻关,鼓励创新团队主动围绕现代种业、耕地质量、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等关键核 心领域,策划、遴选和争取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形成“技术攻关清单”。坚持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导向,主动参与省市级重大项目设计,组织优势团队集聚资源“揭榜挂帅”、领衔攻关,打造一批有苗头、就绪度高、有竞争力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突破、重大产品创制等成果,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
二是以转化显“能”,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新优势。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技术突破和高效转化引领产业升级,对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区域农业科研机构,在创新端,需解决创新与产业脱节问题,积极打造“场景+链式”“数据+职能”“科研+企业”科技创新范式,打造即研即推科研模式。在转化端,解决技术转移阻梗问题,探索公益性、市场化、场景化、平台型成果转化实现路径,不断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转移转化的路径,举办看苗选种、产品品鉴、市民开放日、成果路演推介等活动,加速科技成果从文件袋、柜子里走向生产一线,在产业兴旺中惠企富民。在推广端,解决快速应用问题,通过优化承担省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和田间学校,建设农户可感知、已复制的技术示范样方,对接示范点与科技户,培育新农人,推广、放大自有技术,引导科技人员奋战在高质量发展最前沿、乡村振兴建设第一线,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增添动能。
三是以人才聚“能”,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新队伍。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必须牢牢把握“人才”这个关键点,以高水平人才聚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原则,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主体、学历及职称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人才梯队,为提高我院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完善适应农业科学研究特点和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考核方式,破除“四唯”倾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把科研人员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激发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活力和创造力。
四是以平台赋“能”,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载体。科技创新平台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所需,聚力整合全院科研创新平台与试验条件,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淮河下游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学淮安观测实验站、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重大平台优势,根据区域农业科研院所职能定位,强化现代种业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现有品种改良中心、育种创新中心以及重点实验室,推进省级种质资源库建设,搭建分子设计育种、种业大数据等智慧种业服务平台,构建农科硅谷,持续推进“场景+链式”综合性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可感知、可复制的全院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试孵化、应用展示的场景基地,系统构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实现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的并行突破,加速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五是以政策释“能”,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新格局。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提出“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作为公益一类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充分尊重农业科研周期长、公益性强、效益持续释放的客观规律,设立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科研目标和管理方式,有效挖掘科研过程中的创新价值,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同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开展应用研究项目评价体系改革,探索建立以推广应用面积、市场占有率、国产化替代率、成果推广应用效果和产业发展贡献度等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标准,推动产出更多实用管用成果。
总之,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必须深刻领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系统推进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整体跃升,扎实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原始创新,加快构建农业产、学、研、用的完整链条,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 的有序衔接与深度融合,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质变和跃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