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建设农业强国,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农业和科技的主攻方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主要目标,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江苏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将“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全省“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淮安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打造乡村振兴“淮安样板”目标,积极探索建设农业强市的淮安路径。这为淮安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淮安场景指明了方向。
目前,国内学界已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的内涵要义、推进路径等进行了深刻阐述,但对于农业强市建设的理论研究进展较缓且不深入,对农业强市的提出现实发展较多停留在各地政策文件中,而对农业强市内涵及其发展路径与模式构建研究不足。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全面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淮安农业强市的内涵意蕴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结合淮安市情、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实践情况,科学分析其实际存在问题,为我市农业强市打造的实践路径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就显得尤其必要。
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强市的内涵要求
(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要求
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特点和农业产业特性,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首要目标,守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统”与“分”、开放发展与产业安全等重大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基本内涵
相比较“农业大市”发展概念,建设农业强市的内涵更深、维度更宽、层次更高,表现在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要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从生产力到竞争力的全面跨越,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内涵十分丰富,即要努力实现供给保障强、科技创新强、装备设施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生态环境强、农民增收强、农村实力强。进而必须用高水平农业科技、现代化设施装备、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效率工作机制破解资源禀赋约束,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农民增收率,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提高全市乡村现代农业生产、产业、经营体系的高效性、稳定性与持续性。
二、淮安建设农业强市的现实基础与面临挑战
淮安是农业大市,具备了较好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产业基础、研发力量以及交通便利的条件,为淮安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建设农业强市的现实基础
一是农业生产规模集聚效应显现。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生产的规模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农业基础地位得以稳固。粮食总产量492.93万吨,较上年增长0.2%,连续7年实现增产。此外,小龙虾等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稳健发展,全市“菜篮子”保供稳定,生猪产能保持稳定,家禽产能和渔业产量增速明显,创近年来新高。二是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作用提升。近年来,淮安把现代种业振兴作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抓手,聚焦品种培育、要素保障、资源保护,做大做强现代种业,聚合发展蹚出一条农业振“芯”路。大力支持市农科院、南农大淮安研究院、驻淮高校等科研院所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开展良种选育和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创新主体带动作用明显。按照国家级标准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以园区平台带动乡村振兴。先后创成国家级农业园区5家、省级农业园区13家,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产业强镇4个,省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2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全市水稻、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7%、97.9%。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壮大。目前,淮安市农业从业人员共76.8万人,高素质农民占比78%,每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1.6万人以上。2022年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5 家,新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农民合作社 200 个。五是“三特”产业优势逐年凸显。近年来,“六大百亿级”+“三大成长型”“6+3”产业产品品牌竞相叫响,实现溢价增收,全市“三特”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2.8%。2022年全市优良食味稻种植面积达182万亩。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665家,总营业收入达19亿元。六是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坚持循环发展,培育特色生态产业。注重做好“生态+特色”文章,大力发展稻虾共生、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创建和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坚持低碳发展,抓牢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现有省市级自然保护地12个,其中自然保护区5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林木覆盖率24.28%,建成省级绿色示范村612个,完成九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建成3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和52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
(二)建设农业强市面临的重大挑战
“十四五”时期淮安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农业主导产业“特而不优”,产业结构、农业产业链条短,导致农产品加工转化与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依旧突出。二是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农业龙头企业影响力不足,农业合作社不规范,家庭农场以种植业为主,生产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三是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壁垒犹在。农民收入得到明显改善,但仅依靠政策边际调整难以对城乡收入差距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农村要素市场体系尚不完备且要素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效率、人力资本积累、要素资源资本化,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需要持续改善。四是惠农政策落实成效不高。农村产业融合用地未得到充分保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财政支持资金总量较低,且较为分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基本思路、主攻方向与实践路径
建设农业强市,发展方式必须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转变、由传统要素驱动向注重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产业链相对单一向集聚融合转变。淮安市应充分立足农情市情,聚集稳产保供、产业振兴、富民强村方面,加快建设具有淮安特点的农业强市。
(一)聚焦稳产保供,筑牢农业强市之基
一是推进“米袋子”综合产能提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市委目标是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20万亩、产量98.4 亿斤以上,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要守住数量和质量双红线,一方面要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控基本农田“非粮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另一方面要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进行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助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发展,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此外,应注重补齐激励短板,即通过经济手段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对保护耕地的地方给予奖励,包括耕地地力补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等,提升其对土地的重视程度与情感联系。二是推进“菜篮子”保供能力提质。“菜篮子”工程要突出产品生产能力和应急保供能力,既看总体总量、发展基础,又看人均水平、进步幅度,引导城市大力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提高自给水平,要提升在田蔬菜生产技术水平,通过农技培训、现场观摩、互联网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切实加强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加大培育绿色蔬菜品牌力度。此外,要从源头保护“菜篮子”安全,加大对产品监管与抽检力度,推动蔬菜产品信息与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对接,为人民群众把好质量安全关。三是推进“肉盘子”保障能力提档。一方面,良种猪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芯片”,要提升猪新品种选育和种猪育种能力,成立种猪育种技术创新联盟等,将“产学研用”拧成一股绳,破解种猪育种及现代绿色标准化养殖技术领域面临的瓶颈问题,加快提升全市生猪养殖能力和产业水平;另一方面,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居民营养健康需求显著提升,应在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多样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淮安有丰富的水域资源,要调优水产养殖生产布局,进行生态化养殖,完善稻虾、稻蟹、稻鸭综合种养和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示范,从提高产能产量逐步转变到“保产量”与“优结构”上来。
(二)聚焦产业振兴,赋能农业强市之要
一是以重大农业农村项目撬动资本加速投入。在“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下,淮安要精确瞄准头部行业企业,继续开展“4+N”农业农村专题招商,争取在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的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取得新的突破,“农产品加工、新形态乡村产业、高技术农业”项目比重继续保持在 70%以上。二是以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应重点完善稻米、小龙虾两大特色产业链条,将“小特产”深化为“大集群”,以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产业加速发展,稻米产业方面,实施优质种粮一体化工程,实现种子产业育、繁、推与粮食产业产、加、销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助力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小龙虾产业方面,将盱眙龙虾产业从“捕捞+餐饮”拓展为集科研、种养殖、加工、餐饮、电商、旅游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大力推动龙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尽快打造出综合产值超500亿元以上小龙虾市域特色链。三是以农业精品品牌培育引领消费市场热潮。完善“淮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方案,一要加强对淮安大米、盱眙龙虾、洪泽湖螃蟹等精品品牌的政策支持,建立精品培育扶持和促进机制,着力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二是加大营销推介。借助部属媒体、中央媒体、互联网传播平台等采访宣传,提高淮安农业精品品牌传播声量。重点围绕博览会、农民丰收节等展会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淮味千年”专题展销活动,着力推动建立农业品牌营销服务中心,搭建农业数字化推广平台,加大本地农业品牌营销推广力度,“酒香也怕巷子深”,让更多淮安标志性农产品走到全国,走向国际。
(三)聚焦富民强村,立足农业强市之本
一是深化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大力实施“监测帮扶、产业项目、稳岗就业、政策衔接、盘活资产”五项增收措施。实施乡村振兴结对帮促行动,重点帮促村“强身健体”行动,不断增强帮促力量,深化全市756个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与后方帮促单位结对共建融合程度,增加帮促投入,落实帮促资金,推进重点帮促村集体经济收入保险全覆盖,重点帮促村达标率75%以上。二是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坚持多途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要素激发农民增收活力,大力推进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产业富民、改革富民,年内实现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一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县域内大力发展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生产安全环保、就业容量较大的现代富民产业。二要促进农民更好就业创业,推动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拓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空间,支持农民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做优做强“盱眙龙虾厨师”“洪泽农产品+电商”等地方特色劳务品牌,推进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三农”。三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完善新型集体经济运营、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机制,引导有条件的村依据章程开展分红,全面盘活集体资源资产。三是完善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创造农民高品质生活,除了增收致富,还需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深入摸排,以公共空间被侵占问题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道路、水体、村居集体资产资源、集镇区及集中居住区、乡镇工业集中区“五大空间”为重点,精准施策、分类治理,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