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青年科技人才激励体系的构建

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3年8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在科研机构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研究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作用发挥的关键则在于如何有效的激励。我院历来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近年来分别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青年科技人才激励体系的创建。

1.成长激励。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计划、科研专项等具有长期性、固定化的激励机制,这是保持人才长期激励的首选机制。自2015年设立院“三级重点人才”培养计划以来,陆续实施“双向博士后培育计划”“国字号人才培育计划““重点人才国外访学计划””紫金人才计划”。在院自主控制的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对获得重大项目、重要平台、重点人才等给予配套支持,并设立青年生产一线调研专项和探索性颠覆性项目,支持鼓励40周岁以下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探索性科学研究。

2.薪酬激励。构建含奖励性绩效工资、科研绩效、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重大科研业绩奖励在内的“四位一体”奖励性薪酬体系。其中,对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充分赋予研究所和团队分配自主权,对入选院卓越和优秀团队的,院在绩效工资核定时分别给予一定比例的上浮激励。对于科研绩效,鼓励科研人员组织实施科研项目,重点向承担任务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倾斜。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不低于70%用于科研人员奖励,进一步释放知识产权转化的动力和活力。对于重大科研业绩奖励,瞄准重大成果产出目标,加大奖励力度,突出质量、贡献和影响。

3.评价激励。2018年我院提出研究所三年周期考核办法,从尊重科研规律的角度着重考评研究所周期内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所周期考核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三三合一”考核机制,即研究所领导班子三年任期、职工三年岗位聘期与研究所三年考核周期同步调同实施。对专技人员,细化分类评价,将农业科学研究专业技术人员细分为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试验发展与转化应用、农业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等三大类,在评价标准“省标”基础上先后出台“院标”和科技服务人员评价指标,并强调个人与团队的匹配度,注重考察实绩和贡献,进一步突出“干什么评什么”的科学精准评价导向。

4.精神激励。围绕创新文化和生态建设,着力深耕创新文化底蕴,以“铸魂”推动“砺能”。大力实施科学家精神锻造工程,将科学家精神纳入院党委中心组和基层党组织学习范畴,依托院党委“先锋讲堂”等载体举办宣讲报告会,将《缅怀农学前辈》《赵亚夫》、院史所志等院编撰出版的书籍作为新进人员入职培训推荐教材,充分利用大厅、走廊、显示屏等载体,建立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角”,让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入眼入脑入心。构建全方位荣誉表彰体系,围绕科技创新、管理支撑、党建群团等不同类别整体设计,实现荣誉表彰的全覆盖,全面提升荣誉表彰的庄严性和荣誉性,同时注重加强对表彰对象的宣传,既对外讲好农科故事,又对内当好鲜活教材。

5.环境激励。积极营造尊重科研、尊重人才环境氛围。设立科研特区,建设“卓越创新中心”,探索科学家工作室建设机制;建立人才“职业发展中心”,促进人才资源再开发;出台支持优秀青年团队带头人系列政策,鼓励和推荐赴国际组织、院内外学术组织任职、兼职和挂职,支持搭建人才国际交流平台,组织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优先配备学术顾问、科研助手,给予进人指标、仪器设备、试验平台等资源支持,让青年团队带头人跑出成长“加速度”;深化“金陵农科”品牌系列学术活动,举办“金陵农科讲坛”,每年组织20场左右“大师讲坛”“中青年报告”和“前沿报告会”,扩宽科技人员视野,强化前沿跟踪,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让竞赛成为青年科技人员的“演武场”;畅通职代会、院领导接待日等沟通机制,建设院人才公寓,为青年人才安家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创造便利,做好服务保障;深耕“美丽农科院”建设,围绕智慧精美、人文淳美、环境优美、幸福和美等主题,全面建设宜业宜学宜居的科研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