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泰州市作为农业大市,2022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281.32万吨,粮食单产达到497.46公斤,连续6年全省第一。泰州市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超过3907个,服务面积532.74万亩,其中服务粮食作物超过433.46万亩,服务带动小农户超过12.15万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长足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亮点。
实践表明,农户家庭经营加上完备的社会化服务,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农情,更适合我国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因此,调研组以泰州市为例,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发现,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类型多,技术结构复杂,产业科技人才不足,多层次中间服务需求不一,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仍存在瓶颈短板。
因此,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制定规范化服务标准和作业技术规范,在市级层面形成“3+4+N”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格局。“3”即重点建立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购销三张网,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4”即建立“市级专班+市(区)平台+片区中心+镇村站点”的覆盖全域、功能多元、便捷高效的四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链及农林牧渔各产业的覆盖率和支撑作用。“N”即培育专业化服务公司、农场服务联盟等多种模式和若干重点服务主体。着力打造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有效破解农业生产主体的共性难题。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链延伸和农村产业融合,兼顾各类生产和服务主体利益,打造全链利益共同体。
(二)进一步提升社会化科技服务水平。注重顶层设计,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服务创新,促进农业知识经验传承的显性化,形成区域性的、行业性的农业要素数据模型,通过数字技术前沿创新提供区域性的、本地化的具体方案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创新。鼓励农资企业、农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各类涉农组织依托原有的技术、装备、渠道、市场、信息化等优势,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积极向农业服务业拓展,开展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线上线下对接等综合农事服务,促进技物结合、技服结合。持续健全农产品溯源体系,实现生产标准化、全程机械化、管理数字化、种植有机化、经营品牌化、团队职业化、产销一体化、发展生态化,打造全新的绿色循环生态农业产业新模式。
(三)进一步加快社会化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发挥市农科院、专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整合跨学科领域的专家团队,运用前沿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加速新品种、新技能、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区域示范项目的农业产业升级,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农业科研领域领军人才,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引进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才,着力构建智慧农业新生态,推动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双向发力。充分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生产托管、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小农户参与积极性。
(四)进一步加大社会化金融服务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整合支农资金、涉农项目力度,充分发挥杠杆作用,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协调发展,增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盘活利用闲置资产,以“三资”量化确权后的集体资产为本金,筹集农业社会化服务专项基金,借鉴股权管理方式实现收益分配。用好用足税收、金融、保险、设施用地等方面政策,有效解决服务主体实际困难。鼓励各类服务主体之间加强合作,推动服务主体与银行、保险、邮政等机构深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