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友好合作历史悠久,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友好政策也始终如一。农业合作是中国与太平洋岛国重要的合作领域,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农业合作潜力巨大。
1. 农业技术合作,保障岛国粮食安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我国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摆脱了绝对贫困,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为人类减困脱贫、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其中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农膜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劳动密集的精耕细作技术,可以为太平洋岛国突破资本和技术瓶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中国曾广泛应用的手动、半手动农业机械用具、小型农机等在太平洋岛国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
2. 农业产业合作,助力岛国农业现代化。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基础较好,已从早期的种养环节,拓展到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用物资设备、转移适用农业技术、建设农业生产、加工、仓储、流通一体化农业产业园等全产业链多重领域。与太平洋岛国的农业合作,可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通过援建农田水利设施、农田道路和农产品加工仓储设施,帮助岛国提高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支持企业在岛国投资农业产业,推进海内外农业产业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
3. 农业贸易合作潜力,助力岛国人民减贫增收。中太农业贸易发展具有较大空间。2021年建交岛国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是2005年的29.5倍,占这些国家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4%,较2005年提高3.02个百分点。但太平洋岛国与中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额占太平洋岛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长期不足5%。中太农业贸易具有较强互补性。一方面,太平洋岛国农产品向中国的进口额远大于向中国的出口额,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岛国的食物供给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对棕榈油、咖啡、可可豆等岛国比较优势农产品长期维持贸易逆差。适度增加中国向太平洋岛国进口农产品,可有效带动岛国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4. 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合作潜力,提升岛国农业自主发展能力。一方面,中国科教资源丰富。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农林类大学92所,农业和涉农高职、中职院校3184所,各级农广校2238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1488个,为开展太平洋岛国农业人才来华学历教育、技术培训等提供良好条件。另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视。2023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农渔业部长会议上发布的“南京共识”和“共同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加强中太农业领域人才建设合作,开展各层级农业人员交流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