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提出的治国理念,作为治国之术,受其思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先后形成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五大太平盛世,对我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对于管理者来说,“无为”是不是说什么都不做?其实不然,“无为而治”不是字面上所表现的“无为”,即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凡事要顺势而为,要将“为”隐在“无为”中,做到在“为”中看不到“为”,从而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有些管理者对部门工作不管不顾,对下属工作不闻不问,假“无为而治”之名当起“甩手掌柜”,造成内部工作无序,管理混乱。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管理”,他所说的“无管理”当然也不是不管,而是有所管有所不管,这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同出一辙。
其实:“无为”的前提恰恰是要“为”,而且要更好地“为”,在达到“无为”状态之前为了“无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老子治国理念的根本来讲,是指要有一套完整的治国理念,有完整的制度体系,以制度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同时教化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而在现代管理中,作为单位或部门的管理者要想将管理做到“无为而治”的高度,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是要深入研究部门的工作职责,全面梳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并针对每一项工作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最终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体系;
二是要依据制定的管理制度,细化具体的工作流程,做到步骤清晰、阐述详尽,看后能够一目了然;
三是要明确每一位职工的职责,让所有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了然于心,对工作流程了然于心;
四是要统一职工的思想认识,人人做到主动担职尽责,工作不推诿、不扯皮,不越位、不缺位,还能及时补位。
管理是人类各种组织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管理者就是要通过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统筹部门所有人的活动,使大家齐心协力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什么是最佳的管理状态,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但“无为而治”“无管理”一定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喜欢的状态。当一个单位或部门高效稳定有序运行时,正常人都不愿意去折腾别人或受别人折腾,更不希望被所谓的“创新”打乱工作节奏。
老子言:治大国如烹小鲜。管理者应该时刻记住,不瞎折腾是做好管理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