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是单位开展各项事业的基础条件,我院固定资产存量大、价值高,在当前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做好全盘统筹、挖掘资产内生潜力至关重要。为盘活存量资产,提高管理效能,我院于7月至9月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固定资产清查工作。院本级31家单位(部门)开展了自查工作,摸清自身存量底数,为资产盘活奠定了基础。本次清查涉及固定资产数量达102000余件,资产原值131877万余元。在开展清查工作中有以下分析与思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础信息不准,资产精细化管理待提升
资产管理的基础信息包括数量、价值、权属、使用部门、使用人、存放地点、品牌型号等,本次清查发现,部分以前年度的资产卡片信息填写不完整,存放地点或使用人等信息缺失,增加了盘点难度。此外,抽盘发现多家单位存在实际存放地点与系统内不一致、资产已移交但系统内未变更等情形,多为资产信息更新不及时造成数据混乱。
(二)账实管理脱节,资产日常管理有待加强
院资产管理是以资产条码作为账实连接的纽带,因此条码及时准确地粘贴、更新是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清查发现条码粘贴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下发后“躺”在抽屉的,有新旧条码共存的,也有变更使用人后未更新条码的;对于院外资产无法动态掌握具体状况导致部分资产疏于管理,也存在账实不统一的情况;此外,还有资产处置不及时的问题,一些已超过使用年限并且已损坏甚至已经丢失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报废,使得账实不符,资产信息数据失真。
(三)盘活利用不够,资产全盘统筹亟需谋划
由于我院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对大型仪器的需求、技术性折旧或淘汰较快等原因,使得科研仪器的闲置很难避免。本次抽盘各专业所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因资产配置与科研课题直接关联,或为了完成课题预算小而散重复购置,或者课题结题后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不高;还有部分专业所内部管理不到位,比如没有使用价值的资产未及时处置,占用大量存储空间和管理资源,或忽视仪器维护保养工作,导致设备性能下降、利用率不高等。
二、改进措施
(一)夯实管理基础,确保账实相符
各单位要根据资产清查情况,对系统内资产信息重新进行梳理、核对、补充、完善,确保账实相符。各级资产管理员扎实做好日常管理,可以不定期开展盘点清查工作,检查条码粘贴、资产使用情况等,及时掌握资产的存量、增量以及变动情况,对院外资产也要定期检查并掌握资产状态。管理部门要加强跟踪监督管理,“复盘”实地核查后的整改情况,以此次固定资产清查为契机,厘清存量资产底数,夯实资产管理基础。
(二)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
院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的是“院—专业所(部门)— 团队”三级管理模式, 院里有相关的管理制度, 各专业所也应针对自身情况规范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内部各团队维护责任和管理流程,完善交付使用手续,确保每件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另外,还要通过内部宣传和管理规定解读,增强职工资产管理理念,让“谁使用谁负责”的管理原则深入人心。
(三)全面盘活资产,提升使用质效
强化院内资源统筹,做好盘活文章。一是推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将存量资产与配置预算挂钩,有存量、可调剂、能共享的设备原则不新购;二是推进院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打破信息不对称,更多的仪器设备纳入平台管理,让资产实现其可利用价值;三是优化资产配置管理,通过资产清查推进资产盘活利用,挖掘资产潜力,提升资产的使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