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思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2024年10月,江苏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方案》,要求自编制2025年预算起,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我省零基预算改革由此全面铺开。预算是单位治理的重要基石,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零基预算改革的政策导向和推进举措,科学精准编制预算,对于保障单位健康运行和事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何为零基

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影响,以“零”为基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年度内各项支出内容及其开支标准,结合财力状况、轻重缓急、实际需求、绩效情况等,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方法。

二、何以零基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应对财政收支矛盾,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现实需要。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财政紧平衡态势下,零基预算通过重新审视和评估各项支出,有助于识别和削减低效、重复和不必要的支出,从而避免资金浪费和低效使用,为腾挪财力空间、缓解收支矛盾提供有力政策工具。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破解支出固化难题,增强预算统筹能力的重要举措。零基预算通过打破基数概念,突破部门藩篱,有利于改变过去支出结构僵化、资金分散、“撒胡椒面”的状况,能够更好聚焦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安排资金,强化资源整合,突出保障重点,提升集中财力办大事能力。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的有力支撑。零基预算通过引入支出标准体系、绩效评估机制和项目排序机制,强调对每个项目进行详细测算、评估和排序,能够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分配资金,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放大支出政策效能。

三、何成零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零基预算改革并非简单地压减经费,而是通过预算管理方式的创新,有效整合预算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加快构建以项目为主线、以标准为衡量、以绩效为导向,应保必保、该压尽压、讲求绩效的预算安排机制,努力向资金要效益、向治理要效能。

一是坚持先谋项目、后排预算。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政策走”,理顺重构预算管理链条,清理重塑部门支出政策,研究梳理政策清单和项目清单,促进政策集成更新、项目集聚整合。将项目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单元,全面加强项目库建设,围绕重大政策和重点任务,提前开展项目谋划,广泛征集项目需求,严格项目入库审查,完善项目申报文本,做实做细项目储备,切实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确保预算一经批复即可执行,避免“资金等项目”,推动预算资金尽快形成有效支出。构建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加强项目跟踪监控,完善项目动态调整与清理退出规则,为打造能进能退、能增能减的预算分配机制筑牢基础。

二是坚持全面统筹、保障重点。全面强化资金统筹,将单位各级各类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结转结余资金全面纳入预算,编制全口径收支预算,推进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存量资金与增量资金统筹衔接、统筹安排、统筹使用,打破条块分割,做到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促进资金聚力增效,保障集中财力办大事。切实严格预算执行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控制,严控预算追加,维护预算法定效力。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加大资金清理整合力度,健全预算统筹调剂机制和存量资金清理机制,对于预算执行进度偏慢的项目资金要及时纠偏,视情调剂用于其他急需领域;对于结余两年以上的存量资金要定期清理,统筹安排用于其他重要领域;对于新增临时性、应急性支出,优先通过“调结构、去存量”的方式予以解决,从而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质量。

三是坚持标准科学、精准编制。改变“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模式,以成本费用为衡量,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将支出标准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以标准促规范、控成本、提效能。有支出标准的,要严格按照支出标准编制预算;暂无支出标准的,要细化到具体事项,详细列明预算支出内容、测算过程,并逐项提供合同、方案、清单、文件等相关证明材料,确保依据充分、测算精准,从而编准编细支出预算。

四是坚持有保有压、结构优化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严格按照“三保”支出—重点项目支出—一般事业发展支出—其他支出的优先级排序,从严从紧从实安排预算,合理确定支出规模。在力求收支平衡的基础上,优先保障“三保”支出;有效保障重点支出;严格控制“三公两费”、通用资产配置等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非必要支出,切实优化支出结构,促进预算安排与实际资金需求相匹配、相协调,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五是坚持绩效优先、约束有力。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将全过程绩效管理作为零基预算改革的落脚点,建立预算绩效融合挂钩机制。将绩效评估与项目入库相挂钩,前移管理关口,对于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实行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入库和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强化预算源头管控,把好项目“准入关”。将绩效监控与预算调整相挂钩,实行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实现程度“双监控”,动态掌握项目实施进程和资金使用情况,对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时调整预算、暂缓或停止预算执行。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挂钩,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对于预算执行进度偏慢、结转结余规模较大、预算调整变更频繁、审计检查问题突出、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要予以压减或取消,切实提高预算安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六是坚持数字赋能、一体协同。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拓展开发基于部门端的项目库、预算编制、绩效管理、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打通系统节点,实现对接互联;并将预算支出标准、绩效指标体系、资产配置标准、内控预警规则等嵌入信息系统,推进标准管理,实施自动控制,以信息化驱动预算管理现代化。加强数字治理,全面归集预算基础信息,建立人员信息、政策信息、项目信息、成本信息、资产信息、绩效信息等数据资源库,打造数据分析平台,为零基预算实施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和有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