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所种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为加快推进南通市现代种业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2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实施方案》。沿江所认真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鲜食玉米、鲜食大豆、鲜食蚕豌豆等四青作物和甜瓜等特色果蔬作物品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较好成果。

一、种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 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不足,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较为滞后。目前只有糯玉米、食用豆、甜瓜、裸大麦等个别作物进行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种质资源的规模小、精准化鉴定不系统,优异关键核心基因挖掘数量少,育种核心技术创新不足,育种同质化较为严重,派生品种占比较高,原始创新品种少。

2. 对种质资源其特性的精准鉴定和利用不足。对核心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创新利用,从核心种质中挖掘出抗逆、高产等优质基因等方面,并未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从而在种业自主创新上拥有的话语权不多。

3. 现代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尚未充分融合。当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种业发达地区育种手段已实现常规育种、生物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而我们仍处在以杂交选育为主的常规育种阶段。

二、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1. 巩固玉米、豆类育种的优势。一是积极融入国家级、省级创新团队,争取在玉米、豆类重要基因挖掘与功能鉴定、高通量遗传转化、调控元件、基因聚合及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育种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二是积极迎合生产和市场需求,将单一性状改良的育种目标调整为产量、抗性、储存性、优质专用、营养强化等复合性状的综合改良。

2. 补齐特色作物育种的短板。重点是围绕南通地方农业特色,加强地方蔬菜、特色元麦、滩涂水稻等新品种选育。一是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评价工作,筛选出一批重要骨干育种材料。二是加强对地方品种重要品质、抗性等遗传规律的研究,在保证特色的基础上改良品质与抗性。

3.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平台条件,支撑现代育种。一是加强南繁基地建设,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加快科研配套服务区建设,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通传统育种和生物育种,使实验室和田间更智能地连接起来。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规划与建设,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现场培训功能,发挥基地在新品种示范与推广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强转基因作物试验基地建设,在确保硬件设施符合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是强化转基因作物试验基地的运行机制、安全管理。

4. 强化产学研合作,建立和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一是加强区域内涉农高校院所、企业联合力度,整合种业资源,组建跨单位、跨学科、跨团队的柔性联合育种团队,进一步统筹资源配置,实现科研合力。二是聚焦南通农业需求,向地方农业主管部门推介好科研成果,争取涉及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基础性研究项目和试验基地建设的经费支持,开展地方特色作物的育种研究。三是重视种业产业链的整体培育,加大支持南通市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建设,为实现育种家为种企提供“好品种”、种企为生产者提供“好种子”保驾护航。

5. 优化人才政策,加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搭建人才创新平台,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三是坚持以事业凝聚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以机制激励人才,由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组建创新团队,稳定和壮大农业育种创新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