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资环所学科领域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资环所是由原土壤肥料研究所和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2002年合并而成,自合并至今,先后经历了院层面6次团队和学科的调整,以及所内3次团队和学科的调整,目前在岗职工140人,在编职工101人,是院本部16个专业所中人数最多的研究所,全所设有八个创新团队,涵盖耕地与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面源污染与环境治理、农业生态5个学科领域。新时期,无论在省内还是在国内,资环所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平台搭建与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以及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创新发展,才能力行致远,才能历久弥新。

根据全国三调数据,江苏耕地6148.39万亩,比10年前耕地面积减少了700多万亩,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10.2%的经济总量,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粮食自给率为110.5%,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同时,江苏也是资源小省,全省国土面积仅10.7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8亩耕地面积警戒线,且宜耕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根本,原生和次生障碍土壤改良是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重要途径。

关于原生障碍土壤,盐碱地是江苏省特色土壤,且具有快速改良的诸多优势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有300多万亩盐碱耕地,20多万亩近期可开发利用的盐碱荒草地和700多万亩未围垦滩涂资源,约占全国的1/4,占江苏现有耕地近1/6,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具潜力和最有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如能改造利用这部分盐碱地资源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据测算将年新增近10亿斤粮食产能。

在次生障碍土壤方面,江苏的设施蔬菜土壤问题严峻。江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发展蔬菜生产兼具南北之长,条件得天独厚。江苏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200万亩左右,居全国第四,总产量居全国第三,设施蔬菜占耕地面积的17%以上,占比居全国第一。江苏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50%,是八个千亿级农业产业中份量最重的产业,然而,高产高效利益驱动下的大肥大水管理使得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板结酸化等障碍普遍存在和反复发生,已成为制约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国家层面上,涉及到耕地质量提升,盐碱土和设施土壤是江苏省在国家角度能提得上的优势和特色的两类土壤,因此,理当成为资环所未来应该重点发展的方向,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和“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必要行动。

同时,中国每年产生近40亿吨的农业有机废弃物,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是破解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的战略选择。江苏水网密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加快推进资源高效利用是江苏省种植业、养殖业、秸秆综合利用、新型肥料、循环农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经过多年的攻关与创新,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了产业化。然而,转化效率低、污染排放大、产品低端、种类单一、产品适用性技术缺乏等瓶颈难题,导致生产能耗高、产品肥效差、存在安全风险、使用成本高、用户选择性和接受度低,严重制约了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江苏是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对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保障作用。而江苏又地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跨江滨海,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加上降雨充沛,使得农业污染问题也相对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我省在化肥减量增效、面源污染防控方面工作成效显著,但2025年要实现化肥使用强度较2020年再削减3%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3%,太湖流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还需政府和科研部门等共同发力,通过降碳减排绿色新技术新产品等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我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为此,经过广泛征集和讨论,资环所在院里布置的重大科研任务清单梳理和选题建议中围绕耕地和生态低碳提出了两个选题。“十四五”已过去大半,“十五五”正在走进近,困难和机遇并存,唯有找准方向,聚焦重点,打开思路,放大格局,不惧艰辛,勇往直前,我们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负韶华,走得更高更远,为我省、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资环人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