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科研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在科研事业单位,在广大的科技人员之中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道必答的“命题作文”,需要我们在实践之中交上自己的答卷。
首先,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创新的首要前提。
一、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共提出15个方面60项具体举措,其中第四部分第14项措施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是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的内容之一,更灵活的管理制度包括但并不限于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但显然企业化管理的一些措施应该是主要的内容,同时也不是照搬照抄,而应该是与科研事业单位相适应的实践创新。
2.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大前提是针对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的改革,此改革内容包括了“专业机构管理体制”、经费“包干制”、科学家的更大的“三权”等,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是自下而上的应对改革探索。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主要包含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我们理解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以及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这是“一揽子”计划,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是齐头并进,才能相得益彰。从更宏观的层面,科技体制改革又与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二、在科研事业单位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本质要义
《决定》中关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中很明确的表示所有改革举措的目的在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也是在科研事业单位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本质要义。
1.从科研事业单位的整体定位上看,其主要职能是应用型研究。除“中”字头单位需要更多更好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其他的科研事业单位更多的是要解决面向经济主战场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就需要更多、更好、更密切地与产业和市场链接,因而需要企业化管理的理念。
2.从科研事业单位的现状来看,“小而散”、“大而全”并存,“低水平重复”和“高水平重复”同在,“资源浪费”“人才浪费”所在多多……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企业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3.从科研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来看,随着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布局完善,在“科研和科技创新”这个市场上,一些单位被淘汰将成为必然。因此,探索好企业化管理是具体科研事业单位确保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
三、不同类型的科研事业单位的路径选择
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允许“各村有各村的高招”,需要实事求是。因此,不同类型的科研事业单位在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之中应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可能照搬照抄,更不存在千篇一律。
1.从科研事业单位的层级上来看,大体上可分国家、省、设区市三个主要层级,还存在一些县级科研事业单位。一般来讲,层级越低,其探索应该更具体、更大胆、更全面。当然不排除在高层级的某些领域、板块也同样实行。
2.从科研事业单位的性质来看,大体分为公益性和自收自支型。毫无疑问,自收自支类型的科研事业单位应更为彻底。公益型科研事业单位又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相比较而言,公益二类的科研事业单位具有更广阔的政策空间,因此在探索企业化管理之中可以比公益一类更为彻底。
3.从科研事业单位的主体来看,要兼顾自身的层级、区域、历史、体量、现状等等因素客观的评判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化管理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