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基地迁建选址与规划之思考

“民以食为先,国以农为本”,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原来一般地处城郊的农业科研基地已逐步发展为城市中心地段,且试验地被大量高层建筑物包围,形成的小气候已不能代表当地的农业生产气候条件,不能满足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万福基地和樊川基地的迁建,本人就基地初期功能定位、选址以及总体规划、建设方案等进行初探,以期为即将面临新基地建设的农业科研单位提供一点参考。

1  农业科研基地的功能定位  

农业科研基地的功能定位是整个基地规划建设的基础,是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起点。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一般是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类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2000年之前,地区级农业科研单位主要以动植物的品种选育为主,辅以示范繁殖的功能,基础性研究涉及的面不广。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刺激了一批以育种为主线的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农业科研基地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基地搬迁和建设屡见不鲜,想建成一个好的农业科研基地,建设初期做好准确定位和选址非常关键。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现有万福基地占地面积873亩,2003年征地建设,是一个以稻、麦、油、蔬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为主,兼顾成果展示、科普教育、科技培训以及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具有明显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有科研实验楼、种质资源库及配套科研辅助与生活配套用房。同时建有高标准试验田、智能温室、设施大棚,装备了小麦品质实验室、稻麦分子育种实验室仪器设备,小麦控肥及病害鉴定、水稻光敏低温及病害鉴定设施设备等。由于当时该基地功能定位和建设标准较高,且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竣工后很长一段时间,引来很多同行单位前来考察观摩。逐步形成拥有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国家水稻改良南京分中心扬州试验站、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多项国家或省级重点平台,可进行新品种(系)选育和种质创新,同时承担了国家以及省级稻、麦、油新品种区试或生产试验以及国家、省稻、麦、油新品种展示以及江苏省好品种展示等各类试验的高标准基地。

自2015年以来,受“连淮扬镇”高速铁路建设和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区域整体规划发展的影响,万福基地面临整体搬迁,根据扬州市政府的协调安排,在可供选择的几个地点中选中位于江都区樊川镇南1.5公里处的一个新基地,计划面积1500亩,目标建设成集科技创新、示范展示、国际交流、休闲观光、产业带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软硬条件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试验示范基地。

2  农业科研基地的选址

做好基地的选址工作,是基地建设能否成功和基地运行能否顺利的重要前提。基地的选址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2.1 交通条件

基地选址应尽可能选择距离本部较近、交通便捷的位置,一是尽量减少基地往返的运行成本;二是节省上下班路途时间,方便职工,特别是满足年轻科技人员事业家庭兼顾的可能;三是有利于吸引并留住人才。之前万福基地距离所本部仅17公里,车程30分钟以内,往返快捷方便;樊川新基地紧邻264省道,距离扬州主城区车程在1小时内,大部分路段是高速公路,且基地离樊川镇区距离近,交通和生产生活也相对便捷。

2.2 土壤和生态条件

农业科学研究受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基地宜选择在光、温、水、气、土均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这种天然的基础条件是农业科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同时基地生态区域的条件不仅要能满足本单位所有研究领域各种动植物正常生长的基本要求,而且要能代表本单位各专业领域所服务面向区域的生态、土壤、气候等。樊川基地所在地扬州市江都区系长江流域稻麦两熟制农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温光条件较好,是稻麦(稻油)两熟制典型代表区域,且基地农田土壤为沙壤土类型,土壤质地和地力条件均适宜科研小区试验精细耕作。

2.3 水利条件

水利条件是农业科研单位试验基地的生命线,因此,基地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洁、排灌通畅、无污染源的地区。原万福基地地处廖家沟水域和万福闸附近,紧临扬州市区最大的自来水取水口,水源充足,水质优良;万福闸又是淮河入江的主要控制工程,汛期关闸控制上游水位,枯水期可以开闸放水,非常方便;而新建的樊川基地紧靠三阳河,三阳河水质达国家二类水标准,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的输水主干渠道,具有引水、灌溉、排涝、航运等功效,从而保证了该基地科研和生活用水的质量与安全。

2.4  区位优势

农业科技成果主要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科研基地主要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因此科研基地应尽可能选择区位优势明显、外向度高、示范辐射效果好的地区。万福科研基地区位优势明显,育成的扬麦扬稻扬油系列品种在江、浙、沪以及安徽、江西九江、湖北、河南信阳等适宜种植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樊川新基地所在辖区江都区覆盖有328国道、京沪高速、启扬高速、沪陕高速,宁启铁路在境内交汇,京杭大运河、通扬运河纵贯其中;且樊川镇与里下河稻麦高产区高邮、兴化两市接壤,紧邻扬泰机场,省道S264沿线穿过,与万福基地类似,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5  属地的中、长期规划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基地的选址一定要符合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或镇域规划,并能融入其中,避免土地占用和二次搬迁。万福基地当年选址在扬州市东郊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紧邻市区,区位优势明显。新建的樊川基地在江都区樊川镇南,距离扬州主城区约40公里,江都城区约30公里,预计能保证基地的长期稳定性;同时基地周边农田广袤,科研成果可辐射范围广阔,江都区政府已计划依托樊川基地打造国家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切合了当地政府的农业整体规划发展需求,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有利于促进江都区及樊川镇区域经济发展和形象提升。

2.6  政府的重视程度

基地在建设初期的立项、征地、规划设计、以及工程建设、产权办理、水、电、气、通讯、网络等手续的办理均需向当地政府报批,一些优惠政策的享受也需要报请当地政府审批,同时拆迁安置工作也需要当地政府牵头完成,因此获得地方政府的重视是新基地选址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不仅关系到基地能否顺利建成,而且关系到基地建设后能否良好的运行。樊川基地的建设符合国家和江苏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需要,立项之初就一直受到扬州市、江都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申请列为2022年江苏省重大创新载体项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均多次赴樊川基地实地考察指导,指示督促项目建设的序时进度与质量标准。

3  科学论证、合理规划

合理的规划是农业科研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发展的根本保障,可以避免建设的随意性,使整个基地的建筑风格、与周边整体环境一致,基地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有序。农业科研单位的基地规划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3.1 根据基地的功能定位进行规划

农业科研基地的功能定位是整个基地规划建设的基础,基地的规划应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万福基地围绕稻、麦、油、蔬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果展示、科普教育、科技培训以及人才培养等进行规划,建成了一批房建和设施农业项目,主要包括育种中心大楼、农产品展示馆、种子仓库、农机库、农具库、职工餐厅、职工宿舍、育种工作室、高标准试验田、玻璃温室、连体大棚等。樊川基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增加了国内国际合作和信息化服务平台、休闲观光以及花卉、水生蔬菜、循环农业等方面的内容,拟将其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标准、现代化农业科研基地。

3.2 根据当地资源状况进行规划

详细调研基地的地形地貌和农业生态条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土地现状进行规划和布局。樊川基地西南部地势相对较高,适合建筑和农业设施建设,同时,范围内猕猴桃园的占地面积较大,不适宜做农作物的试验地,规划建设育种中心大楼、生活服务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农业科研及配套服务设施;基地东北部及老三阳河以东区域中部地势相对较低,适宜水旱轮作,适合规划农作物科研创新区;原农村宅基地规划改造为田间配套服务用地或景观用地;基地东部紧邻东风河,规划设置设施农业、特种水产以及循环农业科研创新区;在基地西北角,设置了高新生物技术专用试验区。

3.3 根据当地的水利条件做好水系规划

通过对基地周边水源及地下水资源的专业勘察,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特点,建设相对独立的排灌系统,确保用水安全,而且基地一旦建成,水系很难改动,因此,水系的规划在基地建设中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万福基地的水源是廖家沟水域,通过提水泵站和东西向的主供水渠道将水供给东西两个片区,同时设有纵横交错的主次排水沟,可将水排进外围的排水系统。新建的樊川基地灌溉水水源主要来自三阳河,排水以自排为主,抽排为辅。通过一级提水泵站从三阳河引水为整个灌溉水系供水,再通过二级泵站将水注入主、次供水渠供应到试验区,结合景观设计设置了若干个蓄水池以备枯水期使用。又根据地势高低合理设置纵横交错的主、次排水渠道,将水排入周边老三阳河和东风河等排水河道。

4  结语

农业科研基地是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成果培育与转化、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基地建设是和人才建设同等重要的科研基础保障。基地的功能定位是整个基地规划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决定了基地建成后涉及的研究领域和可达到的研究高度;基地的选址不仅影响基地的运行成本和建设的顺利程度,它的土壤和生态条件等与建成后所承担项目能否顺利开展以及研究的深度、广度、成果的形成息息相关;而基地的总体规划与基地建设的有序进行、基地建成后的整体效果以及达到的现代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基地建设初期,一定要夯实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