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是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组织的江苏人才与科技创新的一项品牌项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化与全国高校院所科技、产业、人才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科技镇长团自2008年9月首先在常熟试点,2014年全面推开,目前是第15批,科技镇长团共组团1111个,从全国757家单位选派成员9478人次,涵盖国内知名高校院所,覆盖全省106个县(市、区)、开发区和900多个乡镇、街道,形成“县县通大院大所、镇镇有教授博士”的局面。本人有幸作为省第14批、15批科技镇长团团长,赴淮安区挂职,现就科技镇长团挂职工作开展中的几点体会分享如下。
一、挂职干部须坚持学习,持续提升政策和业务水平
挂职是重要的学习、锻炼的平台,也是组织赋予的责任,要想在岗位上发挥才能,作出成绩,必须自觉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主动关注挂职地和单位的要求,以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习党先进的理论政策;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锻炼,主动向单位领导、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向基层一线群众学习,全方位了解地方工作基础。学会在学习中历练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重要品格,打造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的个人素质,增长充满干劲、只争朝夕的奋斗活力。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党中央从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报告强调了三大战略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任务,这为科技和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行方向。作为省科技镇长团团长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带领全体成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淮安区以“四大工程”为引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昆台资产业合作深化等重大战略机遇,助力以“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破解当前制约和影响淮安区发展的突出瓶颈,紧紧围绕淮安区“2+2+N”产业体系打造创新链,助力集聚科教资源和创新要素,在搭建合作平台、提升科技服务、引育产业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作为,争取取得更多实质成果,以实际行动为淮安区跨越赶超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挂职干部须心系两端,妥善处理单位和挂职关系
挂职干部切忌只挂职不尽职,只出名不出力,也要杜绝一挂了之,对单位的事不闻不问。需要牢记“双岗双责”,权衡好两边的关系,做到两不误。首先要自觉树立挂职也是任职、任职就要尽职的理念,主动融入挂职地环境,尽快转变角色,带着感情干、带着责任干。作为团长,挂职副区长,要积极融入地方,要与科技镇长团所有成员一起深入镇街、园区、企业开展深入调研,深入了解地方部门、镇街及其企业主体的运行质态和科技人才需求,结交地方干群,了解地方工作,与分管条线的区领导多汇报交流,争取对科技镇长团工作的支持,与挂职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打成一片,踏踏实实做好挂职工作。此外,还要随时关注工作单位信息,按时完成单位学习和既定的工作任务,做到挂职心不离岗,随时在线。
三、挂职干部须全力以赴,不断推进产才融合发展
科技镇长团是由省、市、县区、园区委组织部和人才办条线管理的,在考核激励方面,人才方面的工作的比重较大,科技相对而言所占的比重较小。就淮安市科技镇长团管理方面,市委人才办出台了考核激励办法,设置“十个一”重点考核指标,即围绕引进符合省“双创计划”条件人才、引进入选市“淮上英才计划”人才、对接引进符合国家专项人才计划人才、对上争取无偿资金、开展产学研合作、邀请高校院所领导来淮、邀请顶尖人才来淮、服务地方重大活动、助力招商引资、有影响力宣传等十个方面的工作成效,设置了不同赋分,进行每月考评。近两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各团在科技镇长团成员的管理采取了柔性的工作机制,但无论是在地方或在后方单位开展科技镇长团工作必须全力以赴,要利用好挂职干部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后方派出单位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智库参谋、桥梁纽带、科技服务、以才引才等方面的作用。作为省农科院的挂职干部,要做好我院成果与地方需求对接,做好院地结合文章。要聚焦乡村振兴重要任务,为产业兴旺和农民生活富裕想办法、出点子。结合当地发展,调研农业方面各类技术需求,分析特色产业方向,充分挖掘我院专家和成果资源,搭建院地合作平台、开展科技服务和联合攻关及成果的转移转化,让我院粮食、果蔬、经作、植保、畜牧、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设施装备、检测评价、规划设计等先进技术成果在挂职地开花结果,帮助培育一批“一懂两爱”的地方干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富裕。同时挂职干部也在此过程中努力成长为行家里手、业务高手、多面能手,做到挂职一方造福一方,我院成果技术扎根一方,实现院地发展与个人成长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