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院地一体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农区所是江苏省农科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党委、院行政高度重视农区所一体化建设工作,《关于进一步加强院地一体化建设的意见》(苏农院字〔2022〕43号)中对“十四五”期间院地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了体系化、系统化布局。下面我对意见中的组建“学科群”创新平台,以水稻学科群为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水稻学科为“十三五”期间院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从纵、横两个方向看,纵向涉及资源创新、病虫害抗性鉴定、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种子和稻米产业化等领域;横向涉及我省水稻区域布局与品种类型,参与单位包括粮作所、植保所、资环所、连云港所、徐州所、淮阴所、沿海所、扬州所、镇江所等。

近年来,水稻学科在超级稻、优良食味、精准栽培和抗条纹叶枯病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力地推动了江苏水稻生产的发展。“十四五”期间,如何进一步发挥专业所和农区所各自优势,推动跨区域、跨学科所际联合或团队联建,发挥各自长处,长板叠加、短板互补,完善创新链条,探索并形成院地稳定合作的制度和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我院水稻学科群的科技创新力、行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准确把握全国水稻学科发展形势。精准掌握水稻产业关键问题,加强学科研究方向的提炼和融合,明确水稻学科群一体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在“一体化”协同创新上加强顶层设计,在科研选题上围绕未来的消费与市场需求,精心设计与布局联合攻关课题。联合全院水稻研究力量,全省一盘棋,整合资源,明确重点,协作攻关,形成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新品种选育、绿色栽培与植保等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一体化的水稻学科群。

二是明确学科群发展方向。按学科群规划方向,横向区域布局,加强与苏南、苏中、苏北区域整合,努力参与沿海滩涂战略,兼顾耐盐等特色水稻育种研究,立足江苏,辐射周边及南方稻区。形成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杂交籼稻及耐盐水稻等水稻产业链全覆盖;同时从学科发展纵向考虑,将种质资源发掘利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控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科技服务与推广相结合,从水稻学科的创新源头布局,形成创新显著、特色鲜明的纵向一体化学科体系,使水稻学科群建设形成学科交叉,产业融合的有机网络。

三是探索“团队+协同”科研组织方式。以重大任务为牵引,以“成果导向为核心”的建设理念,组建虚拟研究平台,协同解决生产重大技术问题;实行首席科学家(科研)和学科点长(综合协调)共同负责制度,促进负责人带领“学科群”成员共同争取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和创建重大平台,有序推进院地学科、科研一体化建设。

四是完善学科群合作机制。以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解放思想,统筹规划,成立学科协调小组,落实各单位联络人;建立考核机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在分工明确,协作良好的前提下实现成果的高效产出;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认真落实人才培养、日常管理一体化等各项举措,推动实现管理规范、执行有力、效能提升。

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将水稻学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条件完备、学科水平一流、开放交流活跃、管理效益显著、拔尖人才辈出、社会声誉良好,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水稻学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