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作为科研单位,科研业绩多则院所兴,创新成绩大则院所强。刚刚过去的一年,我院科技事业再创好成绩,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实用化成果,积累了一批重大突破点。目前,创新驱动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急需动能转换,科技已经从早期经济社会发展边缘日益走近中心,成为产业壮大、业态发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主要驱动力量。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正在呼唤科技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1.我们要充分认识重大业绩奖励的价值导向,不能只理解为发票子。对重大业绩进行物质奖励是党和政府、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的通行做法,目的就是激励先进、激发潜能。我们要绕开数字、透过金钱,看到物质奖励的初衷、目的和意义。

一是为引导创新成果实用化而设。随着破“四唯”和“三评”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创新实用导向、政策激励风向愈发鲜明。为尽快摆脱“论文式研究”、“数量论英雄”,我院对考核方法、奖励办法及时调整、不断修订完善,拓宽了重大业绩宽度、丰富了重大业绩内涵,对产出规定越来越具体,对业绩定义越来越清晰,对层级描述越来越分明,拉开了奖励标准,囊括了主要领域,覆盖了多个方向,目的就是有大用就重奖。

二是为提高科研业绩产出力而设。近年来,我院对重大业绩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就是希望科技人员突出业绩导向、瞄准重大突破,早做打算、做大打算,努力实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效果。

三是为增强科技人员获得感而设。业绩大小是相对的,业绩之间往往互有关联和内在缠绕,甚至是串联和并联的复杂关系,不同学科领域取得业绩难度、需要时间长度和业绩类型丰富度都不一样,为增强科技人员获得感,院创新激励形式,将年度进展纳入奖励范畴,以致敬大家的努力、肯定你们的付出、促进创新的持续。希望大家不断攀比跳高,互相追逐高线,年年有惊喜,岁岁创奇迹。

2.我们要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时代趋向,不能还停留在传统里。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跨界融合、学科交叉、快速迭代正在掀起科技创新浪潮,分子化、数字化、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设计化正在催生全新的科技创新领域,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科技创新思维、模式和路径。

一是原始性创新备受重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原始创新。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强调“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创新自信,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同年,省“科技改革30条”要求“加强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2020,科技部等印发《加强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对加强原始创新做出系统部署。我们要从传统里走出来,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在探索未知的征程自由驰骋、大胆尝试

二是开放式创新成为潮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产权分布越来越广,我们不能保证团队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人才,封闭式创新往往意味重复、落后、失败。要取得创新性成果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外部丰富的创新资源,构建创新的生态体系,实现开发状态下的自主创新。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单干,积极主动融入全系统、全省、全行业、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网络,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共赢的格局,寻找创新合作伙伴,博采众长,创新才更有力量,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资源全力打造创新共同体,实现平台共建、成果共享,不断提升我们重大业绩的产出能力,达到科技创新的互利共赢

三是颠覆性创新日渐增多“十三五”以来,我国已将颠覆性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颠覆性技术创新与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并列提出。颠覆性技术创新就是要突破常规,破坏现有市场结构,颠覆现存主流市场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当前,现代生物技术、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渗透和溢出效应明显加强,生物基因组学驱动着种业技术的变革、基因工程技术颠覆传统化学投入品研发走势、农业生物设计推动传统农业向智造农业颠覆性变革、新一代传感和通信技术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等正在悄然发生。我们要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多元,找准高质量农业产业基础和产业链脆弱问题,围绕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产业链韧性、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瞄准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开展颠覆性创新尝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的支撑力和新动能让技术贴近群众、创新造福人民,才能创造出特别重大业绩。

3.我们要不断校准科技创新工作的思维指向,不能总依赖于老经验。我们已经进入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能生活时代,“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正在重塑新商业文明。便捷、表达参与、免费、数据思维、用户体验五大关键词启示我们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我们创新成果的市场、用户、产品化、创新价值链乃至对整个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都需要重新审视,对创新活动要重新定义,对服务用户需要超常设计,我们必须加快改变早已习惯的思考方式,顺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不同领域跨界融合趋势,学会变换创新赛道,打破单位、部门、地域、学科界限,主动谋划设计创新链、主动贴近融合产业链、主动构造形成资金链,实现技术用户导向下三链同构和精准对接,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场景,将“用户思维”和“大数据思维”贯穿整个创新价值链的始终,用“跨界思维”跳出农业看农业,将“迭代思维”“极致思维”“简约思维”融入技术、产品研发创制的各环节,用“平台思维”实现与高校院所、大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创客、乡土人才、甚至农民融通创新,促进创新成果多点迸发突破,用“社会化思维”“流量思维”促进成果快捷应用,放大成果示范效应,扩大成果产业覆盖面、市场接受度和社会影响力。

4.我们要精准把握科研管理服务的创新方向,不能仍习惯于过去式。当前,国际创新管理呈现新的趋势,由单纯技术创新转向全面创新,由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用户驱动创新、设计驱动创新、跨界颠覆性创新以及社会创新越来越重要。我们要主动跟上趋势,与时代同行,与潮流合拍,审视我们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创新管理服务,如何给科技人员松绑赋权?如何拓展科研管理的“绿色通道”,如何将政府“放管服”改革中的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上海“一网通办”等各具特色的新鲜经验复制拷贝到我院,移植活用到我们各项科研管理服务中,这是每一位管理服务者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随着5G应用场景不断推出,在疫情期间诞生的“零跑动”“不打烊”“网上办”等服务模式更是为我们提升服务创造无限空间、催生无限可能。我们的管理服务创新还要在时间压缩上想办法、在流程精简上下功夫、在服务提速上加把劲、在信息场景上做创新,不断简化各类表格,不断强化数据资源融通,在平台条件共享、于人于己方便上都需要我们突破目前局限、超出已有想象。 如果我们管理服务换不来科技人员的张张笑脸,科技人员就很难愉悦地去做创新,我院的重大科研业绩也很难会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