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耕地资源约束和粮食安全压力巨大的困境,发展甘薯等小作物产业已经成为南京有效应对耕地紧张,提高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满足现代都市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一、充分了解南京发展小作物产业的必要性
南京小作物消费市场需求大,但产业链上加工环节发展滞缓,面临着供给规模小、流通效率低、消费市场狭窄、产业链附加值低、提升动力不足等困境。为此,南京要明确产业定位,补齐产业链突出短板,加快扩大甘薯产业生产规模,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形成集种苗繁育、绿色种植、保鲜储存、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甘薯产业链,助力南京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南京耕地资源短缺,复垦地一般土壤养分低,基础地力差于一般耕地,加之基础设施不完善,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难以获得理想的产量。但甘薯等小作物抗旱、耐瘠薄,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在土壤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二、认识南京发展小作物产业的可行性
1.消费市场需求大。在健康餐桌观念倡导下,过去用于食用饱腹的甘薯正在向保健食品转型,小薯已从“土疙瘩”变为“金元宝”,满足了都市居民日益多元的食品消费需求。此外,还可以将鲜切薯块、薯泥、薯粉作为二次加工原料,创制出高品种营养健康的甘薯原浆、甘薯饮品、薯圆以及烘焙和预制菜等产品,实现甘薯原料多样化的开发利用。
2.甘薯种植基础好。根据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近年来全市甘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六合区(约为1万亩)和江宁区(约为1.2万亩)。六合区是传统鲜食甘薯种植区,江宁区是传统甘薯手工粉丝加工区,横溪红薯粉丝是江宁区地理标志产品。甘薯机械化水平和单产水平高,随着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南京甘薯种植在起垄、中耕、杀蔓、收获等生产关键环节已实现机械化,目前鲜食甘薯平均亩产量已经达到5000斤,淀粉甘薯平均亩产量6000斤,高于全国甘薯平均单产水平。
3.生产技术储备足。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粮食与经济作物研究室长期从事甘薯新品种引进、培育及轻简化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具有较为先进、全面的技术积累。目前已引进优质鲜食甘薯品种资源80余份,选育了以苏薯8号为代表的优质鲜食甘薯品种10个;研发推广了丘陵地区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草莓-甘薯、西瓜-甘薯、苗木-甘薯等高效轮作、间作模式等,此外,还在南京甘薯主产区建立了多个鲜食、淀粉甘薯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全市甘薯种植,推动了南京甘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充分认识到小作物产业发展的困境
1.甘薯种植业存在短板制约。甘薯为无性繁殖作物,脱毒种苗是目前解决甘薯退化及病毒病的最佳途径,使用合格的脱毒种薯种苗,增产幅度可达20%-30%,商品性和品质也会同步提升,对甘薯产业具有明显的提质增效作用。目前,南京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繁育体系还有待健全,脱毒种薯种苗利用率有待提高。此外,甘薯产业上游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较于稻米等特色产业政府支持力度也明显不足。
2.甘薯加工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水平。当前,甘薯正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甘薯产后加工已成为甘薯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但南京甘薯产业链上的加工业规模小、发展滞缓、产业链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引领。具体来说,一方面,南京甘薯产后加工专用品种少,精深加工缺乏,市场上流通的大多是淀粉、粉条等初加工产品,缺乏其他需要深层次加工的产品领域,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的市场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产后加工龙头企业缺乏,传统加工产品如甘薯粉丝等仍以规模较小的家庭小作坊生产为主,加工产品品控困难,缺乏行业标准,不利于甘薯加工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3.甘薯产品市场流通水平有待提高。南京甘薯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流通效率低下,直接了影响产品的市场循环。究其原因,既有甘薯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之间的脱钩现象,也有甘薯市场需要的甘薯品种与加工工艺、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的销售困难问题,而且规模化储存保鲜条件有限,难以实现甘薯全年不间断供应,甘薯的生产与需求易出现季节性矛盾。
四、在南京发展小作物产业的做法建议
1.创新种植模式,扩大甘薯种植面积
甘薯环境适应性强,适合种植的应用场景多样,在不与主粮争地的要求下,应充分挖掘甘薯种植面积潜力,可利用丘陵岗坡地、复垦地、闲置设施大棚扩大甘薯种植面积。南京设施农业比重和档次较高,种植的高效作物有草莓、西瓜、蔬菜等,种类相对单一,部分设施大棚存在闲置现象。应根据生产需要,推广草莓-甘薯、西瓜-甘薯、芦蒿-甘薯等高效轮作模式,在提高设施大棚利用效率的同时,扩大甘薯种植面积。
2.加强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苗繁育推广
近年来,南京农业科学研究加强甘薯新品种引进与培育,筛选和培育了一批适合南京种植的甘薯品种,如鲜食型甘薯有苏薯8号、普薯32、心香等,淀粉型甘薯有商薯19、苏薯28等,然而食香味俱佳、口感好、个性化突出的品种仍较少,适用于食品加工的特色品种不多。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强优质、高产、适合产业化利用的甘薯品种引进、筛选与培育。需依托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优势,建设市级甘薯脱毒种苗繁育中心,选择具备一定规模、管理经营水平较高的甘薯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康种薯贮藏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以甘薯健康种苗繁育中心为主导,N个主产区健康种苗繁育基地为基础的脱毒种苗繁育体系。制定甘薯脱毒种苗标准化生产、调运、检测等标准和技术规程,为脱毒种苗应用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3.推广甘薯优质化、机械化、标准化高效生产技术
南京丘陵地区土壤、地形条件的复杂性和甘薯种植制度的多样性,决定了甘薯品种、栽培技术及配套机械的复杂多样。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生产条件、种植制度及产业基础,一是合理产业布局,形成具有区域性特色的甘薯产业布局。二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拓展甘薯生产托管服务,促进适度规模生产经营。三是推广丘陵旱薄地、复垦地轻简化、机械化种植模式,甘薯与不同作物间套种、轮作技术模式,结合养分精准管理、耕地质量提升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甘薯优质化、机械化、标准化高效技术模式,促进甘薯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四是构建以科研专家、农技推广人员、乡土专家为主的全市甘薯产业技术服务团队,深入一线,分类指导,推动技术到田入户。
4.延长加工产业链,增加产业经济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一是依托南京农科所科研优势,引进、筛选和培育加工专用品种,建立加工品种资源分类数据库。二是开展鲜食甘薯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装备研发及应用推广,研发甘薯高档、多元化、功能化食品加工产品。三是对传统甘薯粉丝加工设备、工艺等提档升级,研发推广清洁高效粉丝加工技术及副产物利用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增值提效。四是引导构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产后加工能力强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5.拓宽销售渠道,打造优质甘薯品牌
在做好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批发商上门采购等销售外,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直播、电商、团购、社交团购等销售渠道,注重提高产品品质,保证商品质量。引导构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拓展薯业新业态,如甘薯+研学、甘薯+体验、甘薯+康养等。深入挖掘甘薯区域产地价值、产品价值及文化价值等,加强宣传推介,打造南京优质甘薯品牌,引导培育消费群体,不断拓展消费市场。
6.加强保障措施,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工作调度,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涉及小作物科研、种植、加工和市场培育的引导与扶持政策,加强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甘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三是强化财政保障。建议实施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