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国农业根本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产出的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加。然而,受限于政策、经费、平台及人才等因素,农业科技成果中中低端成果多,高端成果少,转化应用水平仍有待提高,大多科技成果是躺在专利、论文堆里,市场竞争力不够,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何推动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真正实现产业化应用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与思考。

一、目前工作进展

经过多年科研实践,我所创立自身优势和特色,形成农作物育种和栽培、生态农业、辐照技术产品“三大”研发中心,尤其在稻麦育种领域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主要经历6次更新换代,其中4次由我所培育的扬麦品种主导。袁隆平院士培育推广的超级杂交稻,其父本亦是来自我所培育的扬稻6号。十五、十一五农业部科研综合实力评估,我所蝉联全国地区级农科所第一名。

在推进成果转化过程中,我们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实施许可。通过品种权独占实施许可、专利转让等方式,选择头部企业经营,加速成果推广。如水稻不育系“扬洁田1A”以1088万元转让安徽平台系公司;“扬麦25”以560万元转让中种集团;“扬麦46”以1646万元转让马鞍山市科农公司,获得了可喜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合作开发。根据企业市场需求,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签订品种、技术开发合同,明确成果归属及特征特性,由企业进行后续市场开发。三是技术服务。对接企业、农业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等,积极开展有偿服务,整合成果资源,在蔬菜种苗、园艺花卉、绿色生产技术指导与培训、检测等方面开展合作,将品种和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四是打造典型。通过项目引导,集成人才、技术、成果、资金等要素,打造各类工作站、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研究院、综合实验区,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组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激发产业创新动能。

二、成果转化难题分析

从单位内部来看,一是自主转化平台丧失,带来不确定因素。根据江苏省事业单位所办企业集中统一监管改革要求,我所控股参股企业2021年底已全部划转省国金公司,长期依赖的主要转化模式不复存在。二是缺乏创新支持。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财政支持重心上移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科技发展等上游领域,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成为弱势群体,科技创新经费争取难度加大,有时面临“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困境。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作物育种和推广形势严峻。随着新种子法实施,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大大加快了农作物品种产出速度。近年来新品种数量井喷,种子市场种类繁杂,品种同质化严重,品种推广难度加大。二是科企合作存在制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国家立足长远发展做出的关键部署,但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制约难题。目前大多数涉农企业不具备创新能力,有的运行质态较好的科技型企业注重资本运作,追求短平快效益。有创新基础的企业可能会更优先推广自主创新品种,以迅速占领市场,提高企业自身影响。目前鼓励实施的科技人员企业兼职、离岗创业因科技人员缺乏经营理念,又或存在兼职的后顾之忧,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三是创新投入不足。当前财政压力加大,涉农资金投入锐减,将制约创新研究的进展。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和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体制机制。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为破除体制内障碍,明确科技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绩效奖励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这些政策主要还是在宏观层面,可操作性不够强。建议相关管理单位应结合市场情况,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营造鼓励转化的机制和环境,真正激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为了促进成果熟化,提高可转化的成果数量和质量,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增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竞争力,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成果转化方面的财政经费投入,将科技计划研发的初级成果通过适度的熟化和培育,提高可应用、有竞争力的实用性成果供给水平和能力。

加强系统设计,培育集成农业科技成果。围绕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开展全链条系统设计,基于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优化,通过优化整合现有单项农业科技成果,培育适合不同生产环境的系统集成农业科技成果,为区域农业生产问题提供一篮子的配套解决方案和产品,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实施效果。

加强技术服务,搭建转化平台。建议建立国家、省(市)、地方等不同层次的成果信息平台,促进成果信息的交流。成果拥有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成果信息和转化条件,寻找合适的成果转化单位和伙伴。相关的企业或个人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成果需求信息,寻找合适的成果供给者,有助于推动信息交流,缩短成果转化周期,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加强人才培育,实行分类管理。建议加强专业化的成果转化人才团队的培育。加强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提高成果转化工作水平;同时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财政保障,稳定基层技术推广团队。对于市场潜力价值较大的科技成果,要以专业化的企业为转化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进行高效的成果转化。对于公益性、基础性的科技成果,建议以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依托农业科研人员,将公益性技术成果和产品推广到乡间地头,推广到农民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