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更是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作为农业科研与推广领域的践行者,我们不仅要研究先进的农业技术,更要通过有效的培训,将这些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农业领域从业者手中的“金钥匙”,开启他们自我革新和持续发展的大门。正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时期高素质农民培训不仅是技术的直接传递,更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自我发展潜力的激发,让每一位农业从业者都能成为新时代的“智慧新农人”。2024年淮阴所与省院新农学院携手共建新农学院淮安分院,共同推进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种养大户培训、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训、涉外农业培训等各项培训工作,惠及一大批农业从业者。通过一年的实践,对新时期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和体会。
一、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融合
我们根据培训班的不同定位和学员需求,精心设计了涵盖水稻、小麦、设施蔬菜、畜牧、水产、农机等多个领域的培训主题,设置了丰富多元的培训课程。我们注重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深度上,我们挖掘农业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点燃火焰”,通过培训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农业技术的价值与潜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动力;在广度上,培训内容要涵盖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帮助学员全面了解农业产业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努力培养学员们的全局观念和产业链思维。
二、培训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知道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员们在实践中感受先进科学技术的魅力。例如在一次关于“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培训中,我们的授课专家不仅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了小麦病虫害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方法,还带领学员们来到田间地头,实地参观并讲解了小麦田间管理流程与套袋实验的操作步骤。学员们亲手操作后发现,很多技巧与细节在书本和课堂上难以详尽描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正是我们培训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
三、健全培训体系是保障质量的坚固基石
健全的培训体系是开展高质量培训的基础。我们已经形成“五个精准”培训体系,打造出了培训体系“特色招牌”:培训前做到精准培训需求、精准培训课程、精准培训方式;培训中做到精准培训服务;培训后做到精准训后跟踪。同时,我们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省院与地区所的行业顶尖专家为核心,建立了专家库,并根据培训主题精心挑选授课老师。在某些现场考察点,“土专家”和“田秀才”也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讲解与实操示范。这些来自基层的实践经验与智慧,为学员们提供了更为贴近实际的学习资源。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关注主体需求,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符合培训主体需求,是培训是否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关键所在。我们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并分析农业领域从业者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根据这些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农民。例如,在针对种植大户的培训中,我们重点讲解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高效种植模式;在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中,我们注重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中,我们则主要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和经营策略,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通过培训,我们帮助农业领域从业者们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之桥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培训工作的智慧与策略,以农民为中心,以技术为引领,以培训为桥梁,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普及。鲁迅曾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我们将继续秉承“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与方法,在广袤的田野播种希望,收获光明,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智慧新农人”、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