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院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一点思考

一、起步早,影响大,居同行前列。

我院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开展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征集、评价利用和引进国外资源。1932年,从英国John Persival实验室购买世界各国小麦品种资源1700多份。后陆续从江苏、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收集水稻资源2600多份。从美国、苏联等国家引进小麦品种资源400余份。抗战期间,这批资源辗转于南京、长沙、贵阳、重庆等地,最终得到保护,为1949年以后我国粮食作物遗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院积极参与并组织了江苏全国三次农作物资源普查工作,收集了上万份地方品种资源,整理后上交国家库和省级库。目前我院中期库安全保存有最齐全的太湖流域粳稻、潘氏世界小麦、抗赤霉病小麦资源,在国际国内享有盛名。

二、重保护,轻鉴定,影响力不足。

目前我院中期库超过6万份,约占国家库藏种质资源的11%,涉及14科,56属,96种。其中大田作物资源占比73%,品系材料占比48.9%,构建了82个物种种质资源评价数据库。繁殖更新任务繁重:每年需对5000份资源进行活力检测,对2000余份资源进行繁殖,同时补充表型数据。由于品系材料占比高,地方特色资源无法原产地繁殖,常有繁殖失败情况。导致诸多资源,大通量表型数据一直不全,年年繁殖,年年补充,基因型系统精准鉴定,2023年才刚刚起步,给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自开放服务以来,已经向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诸多高校院所、企业271家单位共享种质材料43715份,但延伸育成的有影响力的大材料、大亲本、大品种缺乏。

三、人员散,方向多,科研不聚焦。

从早期的粮作所稻品研究室、麦品研究室;到成立种质资源研究所以后的种质资源保护团队,几代人接续努力,形成了今天的我院保护团队的专业化、分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专业化分工。目前种质资源保护团队在编职工9人,非在编聘用职工4人,长期用工1人,共计14人。相对于国内农科院同行,我们有三名博士,两名信息管理方向硕士,三名农校科辅,人员结构还是较为合理的。但研究方向分布在大田作物的各个方面,多而散,部分研究内容与所里其他团队存在一定的交叉,种质资源繁殖任务又十分艰巨,每一个研究方向基本上是一个人带一名科辅孤军奋战,短期内难以出成果,自然基金以及自主创新项目结题后,也没有额外的项目支撑科研。

四、转思路,抓特色,争创一流团队。

1.向国家队、省级同行学习,研究方向要聚焦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与信息化技术。重点考虑未来综合基因库30万份资源的安全保存,在种质抗衰老、保存条件、信息化技术利用方向发力。具体到某一类作物的选择,应当与本院、本所避免同业竞争,可以做创新链上游有益的补充;也可以选择一些非主要农作物的方向,比如食用豆等,结合库里丰富的遗传资源,开展一些特色鉴定技术的研发、特色资源的前期创制。

2.面向市场需求,聚焦特色的种质资源商业化利用研究。目前库存资源里地方特色资源及野生资源占比24.2%,总计1.4万余份。除了太湖流域特色粳稻以外,还有大量的特色小麦资源(蓝麦、黑麦、紫麦)、特色水稻资源(黑稻、紫稻、彩叶稻)、特色鲜食玉米资源(大量地方农家种)、特色豆类资源等等。团队应重点结合地方需求,对三次普查以来的库存地方资源进行分类遴选、精准鉴定、提纯复壮,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有进一步提升改良、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地方品种,由企业进行市场化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