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管理方式 助推科研事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科技三会上指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并着重点出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和科研人员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两个主要存在的问题。我院近十年来不断探索管理创新,尝试从项目组到研究室,又从研究室改成团队,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事业发展的问题,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问题一,行政化严重,干预科研较多。主要表现为领导中真正的大专家比例不高;领导在前,专家在后;领导意旨对科研方向的导向明显;机关人员的收入和稳定性远高于科研一线人员;行政人员专职化程度不高。

建议:一是适度去行政化,提高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二是成立科技委员会,让专家主导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引导更多的人员流向科研创新岗;四是逐步实现管理岗与专技岗分开,把职称等资源还给专技人员。

问题二,团队多散,协同不够。院本部100多个创新团队,表现出多、小、散的情况,强弱差异较大。院系统稻麦等重点学科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协同机制;从科研人员个体来看,老中青均有不同程度的躺平现象。

建议:一是推进大团队建设,对研究领域相近、创新手段相同、应用场景相似的现有团队进行整合,培育大学科创新团队;二是对现有的团队进行适应市场生存能力进行评估,对应用基础研究基础条件较好,学科领域符合我省重点学科建设要求和种业、耕地等进行优化保护,对市场适应能力较强的团队在下一步深化改革中逐步推向市场;三是做实事业单位聘期考核,采用职称评聘分开,结合学科创新团队改革科学设置团队专技岗位,竞聘上岗,对考核不通过的降级聘用;四是结合科技部的改革,扩大国家基金以外国家级项目的认定,破除青年科技工作者“基金”唯一的倾向;五是对重大成果产出、成果转化收益较高、科技服务成效显著、科研管理成绩突出的科技工作者采用职称认定,降低论文和项目等其它条件的要求,让田间育种等工作者能够专心业务工作。

问题三,管理重于治理。近十年人员变动较多,尤其科研处等核心部门岗位变动频繁,过度管理会给科研人员增加非科研负担,频繁的管理改革会导致人心不稳。

建议:一是要强调治理思维,以营造科研创新环境为目标进行创新改革;二是要以人为本,稳定管理队伍;三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让一部分常规性业务工作上线运行;四是推进机关大部门建设,破除科室间业务分割现象;五是管理和业务分设,机关干部管理专职化,赋予研究所管理干部更多的管理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