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不仅为这些国家在国际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上赢得了优势地位,而且为这些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推进科技创新和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院里组织开展“导师公开课”是非常好的人才培养举措,既能提升我院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也锤炼了我院科研人员的专业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资环大课堂”既是院“导师公开课”的系列课程,同时也是资环所一项基础性、常态化且极其重要的工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三个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数据统计显示,全球70%以上的重大科技创新是由35岁以下的年轻人完成的,这表明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不断出台政策,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力求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系统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研究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偏重理论教学,普遍缺乏生产实际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一线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不够深入,毕业工作后往往面临“水土不服”。鉴于此,我们希望通过“资环大课堂”可推动将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三农”发展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一批知农爱农、掌握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研究生。
二是研究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研究生阶段是开展科技创新、成长成才的黄金时期,但是他们的成长成才不仅仅是发表几篇论文,更重要的是掌握独立的研究方法与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千辛万苦,披荆斩棘,他们走上了读研之路,但随后的就业将面对的竞争愈加激烈,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只有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用顽强毅力守住初心,用自己长板实现初心,才能顺利成长和成才。因此,作为农科院的研究生,更要了解农业生产实际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资环学科是研究如何将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开设“资环大课堂”,邀请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导师,不仅给大家讲授资环领域前沿知识,还传授大家农业生产应用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家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使他们成长为符合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是打造高水平导师队伍的需要。资环所现有研究生兼职导师45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因此,导师不能仅满足于培养研究生做试验、发论文,更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们的导师既要做研究生学业上的导师又要做人生导师,但是必须看到,我们的导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水平与高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希望通过搭建“资环大讲堂”这个平台,让我们的导师勇敢的走上讲台,通过备课、授课途径,夯实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个人表达、沟通等综合素质的能力和技巧,增强在科技创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产出更加丰富的科研成果。
为确保“资环大课堂”取得成效,资环所根据院相关办法制定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实施细则,提出了具体的激励举措,将研究生参加院导师公开课、资环大课堂作为研究生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作为提升研究生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我们加强对导师的激励作用,对授课不作次数限制,对参加授课的职工在绩效考核中给予体现,对学生评价好的研究生导师,所里在可自主分配研究生指标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并优先推荐参加院“导师公开课”和“优秀导师”评选;对授课质量高、学生评价好的非研究生导师,在符合高校兼职导师条件下,所优先支持其申报导师资格。
经过前期的发动和精心准备,首期开始前就已经有27位研究生导师踊跃报名,课程从2024年11月一直排到了2025年6月底。万事开头难,只要肯登攀,我们相信,作为院导师公开课系列课程的“资环大课堂”长期坚持下去,经过2-3年,我们的导师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一定会有大幅提升, 每一位导师和学子都留下自己的那一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