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
一是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江苏省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注重规划引领,全域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通过编制村庄规划,优化村庄布局,提升村庄风貌,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园乡村。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二是村民幸福指数快速攀升。不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同时,江苏特田还同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村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持续提高,“村民自治”和“自我服务”意识增强,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三是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特田建设过程中,将依托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加工业、手工业、乡村旅游等作为重要任务,积极推动基于特田区域的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延伸和品牌打造,形成集群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是人才乡村实现双向奔赴。一方面,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宜居的村居环境吸引了大量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建设家乡;另一方面,返乡创业人才以青年为主,为乡村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新方式,新的业态在传统自然村落焕发新的生机。
二、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不同,特田建设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乡村建设进展较快,成效显著,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均、政策执行力度不同等因素导致的。
二是公共服务设施与中心城市相比依然还有一定差距。部分乡村虽然环境优美,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匮乏。这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制约了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发展空间受限。一些乡村在产业选择上存在盲目性,未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优势,缺乏特色产业支撑,导致产业带动效应不足,经济发展缓慢,村民收入不高,进而导致产业发展空间不大,人才集聚效应逐步减弱,未能形成良性循环。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有所反弹。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游客的增多,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其他人为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原本逐步改善的乡村生态环境又造成了影响,生态环境脆弱风险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部分地区抬头,不仅影响了村民原有居住环境,也制约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对策建议
面对特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应持续创新建设运行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协同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特田赋能,实现产业迭代升级和打造江苏特色田园乡村2.0版。
一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根据《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培育工作方案》,到2025年,全省重点培育15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带动市县同步培育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应推动区域间田园乡村建设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区域间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协同发展。
二是加强“新基建”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乡村是数字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期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一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至今已经7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智改数转”要求。要围绕地方夜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积极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围绕联农带农不断拓展社会化服务功能,围绕为农服务切实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信息惠农便民水平,着力提高乡村数字治理能力,着力增强数字乡村内生发展动能,加快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新动能。
三是加强科技支撑推动产迭代升级。镇政府、村集体、省市科教单位和经营主体多方联动,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的同时,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围绕当地资源和优势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和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形成价值链。
四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不放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生态补偿、环境修复等方式,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五是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新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