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砥砺前行 矢志不渝走科技自立自强路——浅谈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作为农业科研单位,我们肩负着推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如何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贡献农科力量,笔者有两个方面的感悟。

第一个方面,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

什么是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就是独立自主发展科技,不依附他人,尤其要将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确保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可控。科技自强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自主领航,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展现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领航能力。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旨在强调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升科技生产、创造和服务水平,既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全局,也致力于在百年大变局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标志是什么?个人总结首先要满足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种源自主可控,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二是树立大食物观,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聚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加快攻克制约农业产业高质高效绿色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低碳农业成为主导;三是提高农产品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和质量安全方面的消费需求。

第二个方面,如何走好基层单位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征程路。

第一点,要始终坚持应用型研究导向。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当前国家导向更多体现在基础研究上。以量子调控、基因编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科技为着力点,致力打破国外封锁,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但具体到基层单位,我认为着力点在于应用型研究。基础性研究实现突破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理论创新到实践应用也并非一蹴而就。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我国国情。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在未来长时期内都将呈现出因农村土地制度选择安排而存在。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中国现在的农户有2.3亿户,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江苏全省现有耕地6148万亩,人均耕地约0.72亩,土地流转率虽已超过60%,但小农经营仍长期存在。工业化城镇化、适度规模经营对小农格局逐步重塑,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落脚点是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当前阶段我认为更加需要通过应用型研究的创新和推广,迅速提升农业科技覆盖率,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能。

第二点,要勇于自我革命,摆脱路径依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勇于自我革命,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革新,是我们党最新明的品格。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我们的科研要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既要做好学科的传承,也要坚持四个面向,深挖学科面临的困境与不足,敢于学科的发展与创新。要认真谋划好学科未来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需要摆脱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在科技创新角逐中,敢于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思想,结合实际需求创新发展。

第三点,要搞好有组织的科研。我们所有的科研工作在立项时都应明确要为生产实际解决什么问题,做什么贡献,不能单纯为了研究而研究,忽视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科技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只要方向正确,就要鼓励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另一方面,要做好融合。钱学森说过:搞导弹不是靠一两个科学家,要靠一批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大的研究队伍。新形势下,搞创新必须学会抱团,要打破学科界限,推动跨学科领域团队的资源整合,内外联合,既要打好左右勾拳,也要打好组合拳,搞协同创新,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