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促进科技成果即创即转、即创即推,进一步助力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提出以下几方面工作建议。

一、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围绕政策、机制、平台、队伍、活动一体化,从成果转化的前端、中端、后端,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与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清除各种阻碍成果转化的有形无形围栏,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流程,激发创新活力与转化动力。二是构建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分类评价标准和管理体系,制订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服务保障、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文件,解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等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卡点堵点。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考评机制,充分考虑成果转化后产生的效益,尤其是在农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环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比重,并将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纳入科技人员的评价体系。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要着力培养一批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田间来,到田间去,聚焦生产实际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产业技术攻关,从生产一线选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练就真本领,为地方农民增收致富、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贡献科技力量。二是要加强成果转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育一批懂政策、懂市场、懂技术的复合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市场化全方位服务。

三、实行有组织科研。一是针对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供需不对称等情况,要切实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牢牢抓住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的风向标,把科研的视角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上,将市场化运用嵌入农业科研活动全过程。二是面对农业生产的“卡脖子”技术,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加强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要聚焦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围绕原始创新、关键核心、集成应用等方面重点布局。对市自主创新资金项目,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优化完善项目资助体系,充分调动各团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四、拓展成果转化路径。一是持续强化与地方政府对接,采取向地方派遣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共建科研示范基地等形式,促进科研活动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试验、示范和推广科技成果。二是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坚持开放办所理念,深化拓展科技产业“朋友圈”,加强科研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对外合作,不断激发科研与转化的活力。三是学习借鉴院地结对模式,立足区域特点,总结提炼产业研究院、亚夫科技服务、党建+科技、平台+项目等成果转化做法,通过现场观摩、田间教学、成果路演等形式全方位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科技成果的传播渠道和扩散面,不断探索成果转化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