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基地建设管理存在不足
(一)院所两级共建共管考核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先后出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基地环境卫生包干责任状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对管理部门与使用单位分级管理职责也进行了明确,但因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抓手,尚不能妥善处理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现实中,使用者重用轻管,关心基础条件多履行责任少;重视试验作物多,注重安全卫生等重要事项少。有时职能不清影响效率,甚至不少人认为基地上的事全是基地处的事。缺少条块联动、上下齐心、左右协同的大管理体制和大协调机制。管理抓手不足,成为科研基地高质量管理的制约因素之一。院所两级特别是研究所(团队)作为科研基地的直接使用者,承担的管理职责和责任考核还需进一步探索。院所同抓共管基地的局面尚未形成。
(二)科研基地基础设施条件亟需维护和提升
随着我院科研事业发展,科研基地功能不断拓展,科研团队需求不断提高,基地最初的规划设计和现有的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建成运行近20年的基地,基础条件和安全生产压力大。科研基地庞大的国有资产,就像1辆正常运行的汽车一样,因为缺少必需的维护保养,带病运行饱受诟病,研究所和创新团队埋怨多、意见大。新洋基地,历史欠账严重,田间科研设老旧,无法满足科研试验需求,科研条件和农田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三)南繁基地仍长期处于雪中送炭阶段,边缘化严重
根据科研育种加代需求,粮作所、经作所、资源所、畜牧所等研究所,在海南开展南繁工作。但我院作为全国农科院的排头兵,在海南尚未真正建立自己的南繁科研基地,这与大院强院的地位极不相称。目前与省农业农村厅协调,租用的200亩左右的南繁试验地,虽经调整地块相对集中,并协调安排了一处相对固定的临时宿舍。但近几年来,对三亚南繁基地,一直未安排支持预算经费。南繁工作发展后劲乏力。
(四)科普品牌打造,科研科普协同协作还需提升
随着我院科研基地在支撑科研的基础上,不断被赋予成果展示、科普、观光、产业化等功能,对外展示的专业科普场馆及场景打造有待进一步开发建设,在与院内专业所和驻地单位的共享共建上,还需进一步挖掘潜力,科普基地建设运行、科普活动设计举办、科普形式创新提升等方面还需要下功夫。
二、建议措施
(一)修订科研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构建精细化管理新格局
尽快完成《科研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推进责权清晰的分级管理机制,以服务科研为中心的同时,明确院、处、所职责,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相向而行的管理机制,建立适当的管理考核机制,赋予科研基地一定管理赋分权重,为基地规范管理、院所共管提供科学指引。参照兄弟院所,结合实际,适当提高赴基地补贴标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入驻基地开展试验的积极性。
(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科研基地现代化水平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相关要求,在新洋基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前期工作基础上,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过程中严把质量关、进度关、廉洁关,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较大提高新洋基地科研支撑能力。溧水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通过与驻地政府加强合作,按照有关要求和步骤,序时推进。
其他基地,围绕我院科技创新基地试验条件支撑及配套设施需求,针对基地农田基本建设、温室大棚、排灌系统、科研辅助用房及附属设施、监控网络设施以及外围围网等进行现代化升级,协助保障智慧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南方果园(梨桃)机械化科研基地。根据轻重缓急,探讨院所共修模式,进行分类分步实施,以提升基地农田信息化、机械化等相关的设施条件水平,保障基本科研试验开展。
(三)聚焦多元化精细化,提升科研基地管理服务水平
以精细化管理为总要求,落实各项任务举措。一是根据我院学科建设和团队发展需求,对现有科研用地进行适当调整,逐步形成学科集中、布局合理的科研基地分布。二是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手段,倡导线上办,让信息多跑腿,科研人员少跑路。进一步落实一对一联系人工作制,要求马上办,对科研人员反应的问题,第一时间处理和反馈。三是与后勤处联动,加强巡逻和基地监控体系建设维护,保障科研试验材料安全。
(四)凸显国家科普教育基地载体,深挖科普展示新潜能,传播农科影响力
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相对稳定的科普队伍是开展农业科普工作的重要保障。《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设立科普岗位,推动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提升,面对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评价体系,并在表彰奖励、人才计划实施中予以相应的支持;通过表彰、奖励、打通职称晋升通道等方式,充分认可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的工作与成绩,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普领域。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支持、激励考核、职称评定等措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从事或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强化科技人员对农业科普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搭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科普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如科研基地、温室设施、仪器设备等,通过开放参观、互动交流等形式发挥科普作用。同时,为科普创作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包括科学写作、科技传播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升科普作品的水准,进一步提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的影响力。一是挖掘和发挥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效能,在院统一部署下,与院科普团队、省农学会等密切协作,试点建立科普示范场馆、制作科普微视频,设计特色体验活动。二是完善“院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科研院所与学校、社会组织的连接,增加科研院所的开放性和社会协同,形成多方协同推进科研院所科普体系发展态势。三是利用基地平台、科普资源加强城乡对接、文明共建,不断提升科研展示度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