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协同创新 共创科研新篇 ——关于地市农业科研机构推动纵向协同创新的思考

地市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者,也是推动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作为地市农业科研机构的代表,我认为在当前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背景下,纵向协同发展是我们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结合徐州农科所的工作实践,分享以下三点心得。

第一,明确定位与使命,共同服务国家战略

地市农业科研机构、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虽然处于不同层级,但我们在服务国家农业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共同的使命,那就是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建设农业强国。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往往承担着前沿技术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地市农业科研机构则更贴近地方实际,能够及时响应区域农业发展需求。我们地市农业科研机构的核心任务是把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与地方农业产业相融合,推动科研成果支持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市农业科研机构应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引进和示范推广中起到引领作用,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这种纵向分工协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各层级机构的特色和优势,形成合力,为国家和区域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打破壁垒,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 

要实现纵向协同,我们必须打破科研壁垒,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协同创新机制。一方面,科研资源共享至关重要。地市农业科研机构可以通过与省级、国家级机构共享实验平台、数据库和人才资源,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积极参与省、国家级项目,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联合攻关是实现纵向协同的有效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地方农业发展需求,与省级、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共同申报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通过联合研究,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成果推广的一体化创新链条。

徐州农科所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农业科技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一是积极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项目。由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植物品种测试徐州中心”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依托“徐州中心”项目,充分发挥新品种展示基地效应。连续两年承办了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推进行动大会。二是搭建国际化科研平台。徐州农科所作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集中甘薯优势科研力量,牵头组织11家国外(国际)组织机构、13家国内单位申报并获批“一带一路”国际甘薯产业科技创新院,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等国际组织建有长期合作,高标准建设甘薯科创基地。三是发挥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目前,形成了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一首席六岗四站”(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特用型甘薯品种改良岗位、养分管理岗位、线虫及真菌病防控岗位、食品加工岗位、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大蒜品种改良岗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徐州综合试验站、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徐州综合试验站、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徐州综合试验站、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徐州综合试验站)的构架,在农业科研院所中占有重要位置。三是成立乡村振兴培训机构。成立“徐州市新农乡村振兴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新农学院(徐州)”,通过高标准建设徐州新农人培训中心,整合全市新农人培训资源,面向基层干部、农业企业、新型主体等,分类别开展乡村振兴综合培训,将推动“两院”成为徐州市先进农业技术输出中心、高端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和农业国际会议中心。四是建设多功能实验室。多功能的“四中心一库”(作物分子育种中心、植物脱毒中心、农业环境检测中心、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特色根茎类种质资源库)基本建成使用,通过申请国家级监测资质,构建服务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平台。五是高标准建设徐州市健康种苗繁育中心。发挥铜山试验站资源优势,科企合作建设“徐州市健康种苗繁育中心”,一期建设已完成并于2023年3月投入生产运营,二期建设正在研究拓展,拟与邯郸市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国家(徐州)甘薯健康种苗产业技术研究院”,申报新型研发机构。

第三,协同推动成果转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纵向协同不仅仅停留在科研层面,还要确保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地市农业科研机构要积极承担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确保前沿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我们在推动省级、国家级科研成果落地的过程中,积极打造区域性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形成“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聚焦产业发展,拓展多元科技服务路径,提升了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应用效益。同时,我们依托产业技术体系与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技需求调研,增强协同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实施“党建+科技服务”工程。徐州农科所党委深入开展“支部联村、党员联户(基地、企业),助推产业兴旺 农民增收”主题实践活动,7个党支部帮扶7个镇(村);75名党员科技干部服务75个大户(基地或企业),服务面积3万亩,“两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院地合作成效显著。

二是推进“亚夫工作站+特色产业”融合模式。实施亚夫科技服务专项,应用推广系列新品种、新技术,年均亩增效益5%。依托“亚夫科技服务贾汪江庄工作站”,年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观摩会、推进会20场次,培训6000人次。

三是强化“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推广模式。选派16名科技特派员,入驻7个涉农县(市)区乡镇基层一线,实现科技服务全覆盖。共建设示范基地20个1.6万亩,累计示范新品种26个、技术21项,开展培训166场次6906人次,发放资料8400份,实现了从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形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是深化“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协作模式。与乡镇开展全域科技服务工作。积极推进与6个乡镇实现科技成果整镇转化。首创“农业科技+保险”服务模式。与人保财险徐州分公司联合推广“四新”成果,受益面积1200万亩,合作模式在全省推广。

五是常态化开展徐州新农人培训。徐州农科所成立了“徐州市新农乡村振兴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新农学院(徐州)”,整合全市新农人培训资源,分类别开展乡村振兴综合培训,“两院”将成为徐州市先进农业技术输出中心、高端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和农业国际会议中心。

地市农业科研机构与省级、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的纵向协同发展,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通过明确分工、打破壁垒、资源共享、联合攻关,我们可以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农业战略与区域农业发展。作为地市农业科研机构的代表,徐州农科所将继续深化与省级、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地方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为区域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