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作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自评价分析

一、总体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所共申请国家基金124项,共立项25项(其中面上10项),平均资助率20%,资助金额970万。资助率最高的年份是2021年33.33%,最低的年份是2016年14.29%;总体来看,虽然近几年申请数大幅增长,但立项数依然相对稳定在每年3-4项,2021年立项数有较大突破,立项6项,其中面上3项。

“十三五”以来,油菜学科立项9项(面上6项),棉花学科立项7项(面上4项),豆类学科立项7项(面上1项),药食同源和特经学科各获得青年基金1项。

图1  经作所国家基金申报立项情况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近几年,在基金的资助下,我所各个学科均不同程度提升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领域的科研实力, 提高了科研创新水平和创新性科研成果产生,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 提高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对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科学基金为各学科基础研究提供了稳定的支持,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了方向

我所一些传统学科(油菜、棉花、豆类)有较好基础研究传承,基金的立项为基础研究的深入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奠定了这3个学科在国内的地位。尤其是棉花学科,由于产业在江苏的萎缩,各类资源缺乏,团队在多年前就确立了立足资源创新优势,争取国家级项目(主要是国家基金)的发展策略,“十三五”以来,共主持国家基金11项,总经费476万元,为学科的传承、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基金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了方向,比如豆类学科,涉及的研究方向较多,通过科学基金的立项为青年科技人员确立了研究方向,围绕团队的总体目标,在各个研究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成果的产出凝聚要素。

2.科学基金的立项提高了各个学科的科研创新水平、促进了创新性科研成果产生

通过科学基金项目的实施,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加强,创新性科研成果产生显著。绿豆学科在4项基金的资助下,在绿豆开花传粉突变基因和抗性基因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集聚了重要的成果要素。十三五以来,我所发表SCI论文82篇,39篇有基金标注。在基金面上项目“异常棉渐渗文库的创建及优异基因的挖掘”的资助下,在国际上首次创造了一套二倍体野生种的渐渗文库,找回了棉花在进化和驯化中丢失的优质纤维基因和抗旱基因,发表高质量论文(中科院一区)2篇,影响因子分别为8.625和5.574。

3.科学基金对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基金的获得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立项项目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增加了申请者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信心。科学基金也是青年科技人员较易获得支持的国家级“第一桶金”项目,对其梳理科研思路、掌握撰写技能、提升科研素养意义重大,对科研方向的确立、学术领域的影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十三五以来,油菜学科有6位科技人员获得面上项目资助,通过科学基金的实施,个人、团队的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成长,其中有5人获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院三级人才等各类人才称号,极大促进了团队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提升了团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团队在2018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前我所获得国家基金项目的科技人员都已成为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是我所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三、近几年科学基金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中的源头创新作用突出的案例

案例1:油菜学科自开展非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种质资源创制以来,相关内容共获得国家基金4项,在基金的资助下,开展抗除草剂位点的鉴定以及抗性分子机制研究,研究结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2项PCT专利进入国家阶段,基因专利技术成功转让,获得转化金额800万元,非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正在生产上逐步推广,经济、生态效益明显。

案例2:十三五以来,棉花学科在棉花野生资源优异基因挖掘、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共获得国家基金4项,通过染色体工程、野生种基因组组装和全基因组选择,创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抗旱、耐盐等新种质,研究结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申请PCT专利2项(进入国家阶段1项),部分种质资源获得转化资金250万元,尤其是含有非洲野生种抗旱基因的新材料在新疆表现较强的抗旱性和丰产性,进一步的利用将产生较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四、对项目申请、过程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院层面相关部门精细梳理可联合申请的国际合作类项目,提前与专业所联动组织策划,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过程指导,提升相关合作类项目的申报书质量,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和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