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俗话说得好: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我国种业正在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转变,种业发展基础地位更加凸显。也正因为此,种业领域相关的重大改革和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种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种业依赖国外进口现象严重。如何避免在种源“卡脖子”技术上被“一剑封喉”,实现种业科技自强自立,是我们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

江苏作为农业大省、种业大省,在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中,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持续开展新品种选育攻关、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标国内种业工作先进省份和国家对江苏要“走在前列”的要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短板与制约因素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技创新结构性失衡现象突出。种质资源保护有待提升,交流共享和深度挖掘利用不够,资源优势没能有效转化为育种研发优势。种业创新资源不均衡,资源、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的体制机制仍然不畅,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农作物品种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同质化严重,审定品种数量多,但突破性品种少;高产品种多,但优质品种少;传统品种多,但特色品种少。

其次,良种保供能力仍显脆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存在不平衡、基础设施老旧、防灾抗灾能力弱、仓储加工配套不足、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生产基地主体培育滞后,专业生产型种业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缺乏,配套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缺乏,生产质量控制不够规范等。

再者,市场主体经营融合发展不充分。种业企业多、小、散现象十分突出,整体实力都较弱,产业集中度不高,经营范围较为单一;经营模式创新不够,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多元服务和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以新品种开发、成果转化、种子种苗繁供为引领,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未有效建立;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能力弱,整体缺乏在全国有突出影响力的种业龙头企业。

最后,监管服务能力不足现象明显。近年来,农作物自留种趋势加重,生产经营白皮袋种子、假冒侵权套牌等行为有所抬头,种子超区域销售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不断扩大,新型经营主体对品种选择和个性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进一步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打赢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针对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工作存在的困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抓重点、补短板,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部省有关决策部署,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体系;政府要在科研领域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支持,在公益性保种方面予以扶持。

二是扶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企业在育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扶持种业企业在种源保护、创新与利用方面做大做强的同时,要支持中小规模种业企业兼并重组为大型种业企业,形成种业发展领头羊。

三是摸清家底、重点保护。坚持资源保护与创新攻关相结合,组织实施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全省种质资源底数,筛选一批抗病、抗逆、优质特色种质资源,推动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四是贯彻落实《种子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种业科技创新与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原创性育种成果的保护力度,限制模仿性育种,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五是实施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探索建立“政府牵头引榜、社会公开出榜、能者挂帅揭榜、过程评估验榜”的工作机制。项目实施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重点支持关键种质优异基因挖掘、生物育种技术与核心种源攻关等方面;要能够持续支持、长期支持,才能取得成效。

总之,农业是社稷之本,种业是农业之基。现代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江苏种质资源丰富,经济、科研、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基础较好,围绕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构建江苏现代种业产业发展体系,助推现代种业强省建设,对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提质增效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