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盐碱地总面积15亿亩,具有各类可利用的盐碱地面积约5.5亿亩,其中近期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渍土面积约1亿亩。我国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土地产能的提升,都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深入人心,盐碱地改良已步入产能提升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新阶段。2021年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由“改良盐碱地种植作物”向“培育耐盐植物以适应盐碱地”转变,目前迫切需要我们从耗费大量资金和淡水资源改良盐碱土壤适应作物,转向更加侧重于培育耐盐植物品种来适应盐碱地,从而减少生态环境负荷,全面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目前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突出。2021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是“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在我国部分地区,土壤盐碱化已使土壤生态系统失衡,已成为威胁生态系统的主要土壤退化过程,是威胁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可持续性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二是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技术储备不足。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分别部署实施了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地进行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初步形成了一批适用技术,比如耐盐碱植物种植改土技术,微生物土壤调理制剂控盐技术等,也一定程度推动了我们国家盐碱地治理利用技术的研发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但众多的单项技术和区域项目的实施,无法满足盐碱地生态保护和产能提升、双碳目标等新的系统性的战略需求,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技术储备库亟待丰富和拓展。
三是全国性的技术体系不够完善,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库缺乏。我国盐碱地类型多样,不同区域内盐碱地在资源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互补空间,但目前仅靠几个学术交流平台,无法实现不同区域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深入合作。此外,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也制约盐碱地高效利用进程,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研究止步于项目实施和论文发表,无法实现从理论成果到实践应用的转化,未能对品种选育工作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虽然我国盐生植物种质资源比较丰富,但其保护和利用现状堪忧,开展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繁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四是缺乏稳定的科研团队和科研资金支持。由于缺乏稳定的科研资金支持,目前我国专业从事耐盐植物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研究的科研团队仍然较少。此外,虽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经涉及到盐碱地综合利用,但产业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还需加强。
为系统推动耐盐植物产业发展,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能。
建议:一是确立“盐碱地产能提升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战略。我国盐碱地类型多样,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盐碱地的温、光、水、土壤、植物等资源特性和分布,统一谋划布局,实现统一规划,远近结合、以短养长、物尽其用,使各类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组合。同时要加强全国范围内盐碱土的实时定位监控,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盐碱地综合利用才能可持续发展,盐碱地才能变成资源库。
二是建设全国性的技术平台加强技术引领。建立全国性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平台,不断丰富和拓展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技术储备库。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岗位科学家和对接试验基地,设定对接考核指标,定期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和产学研融合发展,形成“东西互补”、“高校院所+基层科研部门+公司”的耐盐作物品种育繁推体系,加快形成耐盐植物产业合力,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能。
建立耐盐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库,特别是对传统的耐盐植物的种质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依据不同盐碱地类型和产业需求,研究制定耐盐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办法,在主要盐土类型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耐盐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和繁育圃,加强对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
三是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国家资金对盐碱地综合利用效能的投入力度,从政策层面规范地方资金对其配套的支持。建立基层推广部门和科研院所共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稳定的科技推广和研发队伍,建立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新高地,保障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效能得到有效的提升。